5月18日至5月19日,“2024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暨国家动物博物馆开放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办。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国家动物博物馆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在开幕特别活动现场,前身为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的“作新讲堂”正式启用,以纪念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为代表的动物学前辈。活动现场,薛康、王雪纯、刘华杰、张腾岳、张辰亮等被授予国家动物博物馆“荣誉馆员”称号,动博文创商店也于同日揭牌。

作新讲堂”的前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迄今为止已举办168期。作为开幕特别活动的首场活动,“作新讲堂”第169期特邀院士讲座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高福,他以“地球、人类与微生物”为题,现场开讲微生物。

高福提到,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诞生于期间的人类,经历了从拉米度地猿、阿法南猿、粗壮南猿到能人、直立人、尼安德人、智人的发展历程。其中,拉米度地猿出现于450万年前,而病毒、原核生物的历史却要久远得多。那么,人类与微生物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高福表示,我们是自己的躯干与微生物的共生体。而病毒变异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关系,则是永恒的猫鼠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高福以“地球、人类与微生物”为题进行现场讲座。

高福直言,对于人类而言,微生物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服务于人类,又可能嫁祸于人类。历史上,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列文虎克首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发明巴氏消毒法,研制狂犬疫苗的巴斯德则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在经历了生理水平研究阶段、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后,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已经进入到基因组学研究和宏基因组学研究阶段。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给人类带来灾难,但也给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机会,更推动了科学技术工程——特别是医学的发展。

此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殖生物学家王红梅以“生命的孕育”为题进行了特邀科普讲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吕赫喆,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葛德燕,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增龙也分别以“我们能战胜肿瘤吗”“细说鼠兔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命运”“农药的前世今生”为题,进行了馆庆特邀报告。

在5月19日举行的活动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东以“有瓣蝇类分类及其演化”为主题,系统介绍了有瓣蝇类研究意义、研究简史、采集方法、形态特征,并对我国该类群演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程师荆玉栋也以“小生命有大奥秘:探索奇妙生命世界”为题,对《BBC科普三部曲》进行了新书分享。

记者/何安安

编辑/王铭博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