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舆论场喧嚣两周后,胖猫事件终于有了定论:没有剧本故事里的捞女诈骗,也没有恶女见利忘义、痴心男真心错付。有的是文案代写、舆论操控。如今我们依旧为逝者哀伤,但事件反转后我们不胜唏嘘,为何朴素正义感总被滥用?为何我们再次成为他人掀起舆论的棋子?

在胖猫事件中,我们看到不少自媒体账号脱离事实,大肆拱火性别争端;我们看到部分网络大V不追究真相,却急于发声博关注;我们看到一些平台和营销号推波助澜,急于“共创”一个构想中的剧本。殊不知,一句脱口而出的“谎言”,一场精心设置的舆论争夺战,很可能让当事人承受长时间谣言的重伤和“难以洗白”的刻板印象。而对于互联网大众而言,这种操纵舆论构陷他人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民众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编造虚假信息、煽动极端情绪、实施网络暴力等违法违规行为。“两高一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依法惩治网络诽谤、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肆意传播的权利。自媒体带来的流量应该成为舆论监督的帮手,而非对他人打击报复的工具。

同时,从多个造谣反转事件中,我们还应反思,如何才能杜绝谣言?一方面平台、大V应该自觉抵制谣言,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也该坚守底线。另一方面,后真相时代,“关注真相”应该成为互联网中的我们理性看待热点事件的态度,发表观点之前理应看清事实全貌,自觉拒绝造谣网暴,网络清朗空间应该由我们共同维护,别让你我成为他人舆论游戏中的工具人。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ID:JCRB_ZYW) 作者: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