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是一篇带有我个人理解的演讲笔记,并非全文逐字稿。

本次活动是4.23读书节的主题演讲,整个内容结构分为两个关键词。

健康与教育,其中答案都在书里。

PART 01

读书

开始之前,樊登老师讲了人为什么不读书。

答案是肉眼看不到幂次法则、以及阈值等物理学概念。

生活中一切需要自我引用的事物,都离不开幂次法则。

举个例子,国家为什么打击利滚利,那是因为越往后钱越多,所谓自我引用就是基于现在的本金获取利息。

然后利息又变成了本金,那就代表下一次的利息,是上次的本金+利息

这与读书一样,很短时间内看不到读书带来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自我引用部分的基本盘不断增量(多读书),再通过时间与实践的加持。

那结果上就像利滚利,后面越来越多。

樊登老师演讲中举了一张A4纸折叠42次之后能有多高的例子。

说一张A4纸,对折三次,也就指甲盖的厚度。

那么对折42次请问他的厚度有多厚?

全场鸦雀无声,当然有人是理解的也知道这个数据,但没人回答。

有人说会像一层楼那么高,但实际答案,是A4纸对折42次的厚度基本等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A4纸一般的厚度是0.104毫米,对折一次是0.000208米,大家可以自己拿计算器算一下。

这个答案很难想象,更难想象的是,当对折43次的时候距离就是地球到月球往返的距离了。

有人算过将一张纸对折到103次的时候,他的厚度就足足有十亿光年的距离了。

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个长度早已经远远大于宇宙的半径了。

用在读书或者创业上可以理解为。

干了十年每个月只赚了一万,到第十年的时候突然一个月赚了十万,第十二年的时候一个月赚了一百万。

就是这个原理,一旦突破阈值,就会有质的飞跃。

阈值是个啥概念呢?

比如烧开水,99度的水虽然很热但不是开水,也没反应,必须过了那一度才能开始冒泡成为开水。

这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创业必知道的物理学概念》(点击链接自动跳转),就不过多赘述了。

其实幂次法则指的是。

一种指数型的增长状态,它的特点是前期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积累,到某一瞬间迎来拐点、突破阈值,并且迅猛增长。

这种指数型的增长模式无处不在。

我们如果能运用幂次法则来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很多焦虑和烦恼便会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

为什么不读书是因为读书带来的收益是幂次法则形态。

可能需要五年的累积然后突然爆发产生巨大改变。

但往往人的肉眼无法看到这种变化,只能看到今天打工多一小时就多赚十块钱。

所以就不太愿意做这种“收益慢”的行为。

PART 02

健康

在这一段落中樊登老师普及了很多健康观念与知识。

总体来说表达的主题是,这些健康知识源于多读书。

先说吸烟,很多人对于吸烟有害健康都是张嘴就说得出来,但到底危害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概念。

吸烟不只是对肺有伤害,更是全身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讲中樊登老师举个例子,说北京雾霾多,空气不好,要换到云南生活吧。

但是来了云南,你吸了一根烟,那带来的伤害要超过你在北京生活一年,就这么恐怖。

而且吸烟带来的伤害并不只是肺部,更是全身性的。

为啥这么说呢?

癌症源于长期的非致命伤害。

这个内容应该是出自《癌症密码》具体我有点记不清楚了。

吸烟就是这种长期不知名的慢性伤害,有人说樊登老师这种言论是瞎扯。

我外婆吸烟活到92岁,都没事。

结果樊登老师反问,你看有人闯红灯十几年都没被车撞,你要不要去闯红灯啊?

所以不能相信幸存者偏差,更多要考虑正相关性。

# 吸烟引发心血管问题

吸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即血管内壁积累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血管变窄,增加堵塞的可能性。

血液一旦堵在脑子里,就是脑梗,堵在心脏里就是心梗。

全身血管,哪里堵住都会对应出现相应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每天因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12500人。

北大有个博士,前几天刚得到中国好书奖,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人,已经没有意识了。

他过去做胸部抢救。

说只要一闻到浓重的烟酒味,就可以判断是心梗了,就这么简单。

在这里樊登老师推荐了《这本书能让你戒烟》一书。

很多心血管事件是突发的,常在不经意间发生,如心梗和脑梗。

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等。

# 物理学对癌症的解读

癌症就是正常细胞,你作为主人长期欺压正常细胞,细胞就会叛变。

这段内容主要探讨了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吸烟对癌症的影响。

癌细胞被描述为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它们不遵循多细胞生物的规则,不进行程序化细胞死亡(凋亡),而是不断复制和生长。

这些细胞在长期的非致命性伤害下,如吸烟引起的持续刺激,选择“叛变”,即变为癌细胞。

这种伤害不足以杀死细胞,但足以使其持续处于痛苦状态,最终导致癌变。

因此,尽管吸烟并不总是直接导致肺癌,它却是引发各种癌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吸烟引入的颗粒物可导致身体不适和白细胞增多。

长期让你的细胞不舒服,对方就会造反。

槟榔为什么会导致口腔癌,也是一个原理。

咀嚼槟榔时就是不断摩擦口腔细胞,就比如一个人你长年累月用小刀割他,久了自然叛变。

伊朗是食道癌发病最高国家,就是因为伊朗人喜欢喝特别烫的茶,也属于对身体的长期不致命伤害。

演讲中强调,这些知识都是怎么来的?

都是读书而来,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运动与健康

有一次樊登老师去爬山,爬着爬着就头晕,伙伴说叫救护车。

但山上哪有救护车,樊登老师就 躺在那休息。

结果一大群粉丝围着他看,很尴尬。

回去后检查,没什么实质性病变,就是血氧量不足。

问医生会怎么样,医生就说,会猝死。

这就是亚健康状态,现在绝大部分人都处于这种状态。

通常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抽烟、不运动、肥胖、久坐、过度自信。

关于过度自信这里解释一下,樊登老师有个亲戚,身体素质特别好,经常打羽毛球。

但是有一次打着打着,心脏爆裂去世了。

原因在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内脏与血管老化了,但是肌肉并没有,所以相同强度的运动内脏扛不住。

关于血氧含量低医生是建议樊登老师运动的,樊登老师强调运动最好就是慢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方面推荐看《跑步圣经这本书》和《掌控》,演讲中还说了樊登老师的母亲通过跑步解决了膝盖痛的问题,也纠正了一些错误民众认知。

这一趴内容主要侧重了吸烟,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联。

写到这我还上网查了一下,确实吸烟是第一致癌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本人也阅读过不少健康相关书籍。

自己也完全战胜了二型糖尿病,胰腺炎,脂溢性皮炎,4A类甲状腺结节到完全消失,减肥三十斤等问题

所以对这一趴内容特别有感触。

每个人都要了解一些健康知识,因为那是一个正常人的全部,也推荐大家读一读王涛博士的《远离疾病》

PART 03

教育

这一趴内容由于我自己没孩子,部分内容可能理解不全面。

但我从教育话题中找到了一些管理公司经营队伍的共性。

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孩子的教育与心理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孩子显得尤为困难,不仅是学业上的压力,更包括心理健康的维护。

樊登老师在直播时,总有人问他一个问题。

我的孩子之前还好好的但是前几天突然不爱学习了,怎么办。

其实这还是幂次法则。

前面累积的是正向的,爆发后也是正向的,反之亦然。

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他们的学业成绩一样重要。

孩子之所以会在某个阶段突然厌学或情绪低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压力的积累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他提到,孩子的大脑与成人不同,他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有极限。

当这个极限被突破时,孩子可能会突然改变行为,表现出抑郁或反抗。

这与我们管理员工相同,员工突然辞职,一定是因为长期的不满,而非单纯的一件事导致。

樊登老师强调,人的天性都是喜欢自由的,基因也都差距不大,所有人都可以读个博士。

重点在于后天怎么塑造。

比如说孩子各科成绩都是满分,只有数学98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

我家孩子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数学差了。

结果孩子就以为自己不行,开始逼迫压抑自己迎合家长。

久而久之这些情绪积压就会导致集中爆发。

演讲中倡导要释放孩子天性,不能用一些强制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部分家长也表示,我管教孩子成绩就会提高,其实原因并不是管教,而是简单。

有些题目多做点自然成绩就上来了,但是等到高中大学,内容难度大了,就不是单纯量的问题了。

就好比上个世纪,各个工厂都只想要一双手,不需要带脑子的员工,只要多打几个螺丝自然就多出一份利润。

但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就不同了,更多的需要是脑子,但这不是靠量能解决的问题。是需要释放想象力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需要言传身教。

不是督促孩子多读书,而是自己读书带动孩子,陪孩子跑步打篮球。并且要有终身成长意识。

要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例如应用脑科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

当孩子被家长以身份权威压制,或暴力对待,就会分泌肾上腺素。

有些孩子在与家长发生矛盾时候会不由自主的紧握拳头,愤怒的盯着家长。

就好像要打人一样,但畏于家长的身份是不敢动手的。

长此以往就会生成压力激素,伤害海马体(记忆器官),所以有些孩子的记忆力越来越差。

很多家长也反应,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被“打过来的”

但是樊登老师表示,以前是农耕社会,不会在结果上有巨大差异。

就像开头我说的,如果只是打螺丝那确实不需要脑子。

但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想象力、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是现代社会,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人工智能社会,我们跑的太快。

所以我们的大脑现在立刻的去适应,要学历史英语,甚至学各种计算机程序。

自然就更要注重“脑子”

在这部分内容中,更多的是论证了父母如何培养子女樊登老师强调,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他们的学业成绩一样重要。

还探讨了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他提到。

孩子天生好奇、求知欲强,如果能在正确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然而,许多家长和教育机构往往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大脑发育的科学。

他建议。

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施加压力或者满足于短期的学业成就。

樊登老师特别推荐家长们阅读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他认为。

通过阅读和自我教育,家长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养技能。同时也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有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

最后,樊登老师鼓励所有家长,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自信、乐观、有爱心的人。

他提醒大家,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培养。

这一部分内容多引用于《人性实验》《社会性动物》《园丁与木匠》《永远的女儿》《身体从未忘记》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也可以自行阅读。

说在最后

听完这一个多小时演讲,突然内心有一个感觉。

有些人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人,所以你就觉得他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好。

我相信樊登老师无论是讲健康还是教育,又或是创业还是营销,都可以游刃有余,这当中是书读的多了。

但咱们普通人没办法把读书当职业,肯定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但是依旧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特别是那些自己原来不感兴趣的书。

当下的问题都在未知领域可以解决,不感兴趣的书就是未知领域。

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只会答题的人。

有些孩子,考试成绩不错,但到社会就表现平平,其原因就是在学校只需要回答问题,且每个问题都有正确答案。

但社会上并不是这样,需要自己出题(找出问题)自己答。

还没有人评分且答案是多样性的。

前者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属于简单体系。

后者是复杂体系。

所以只会答题的人就显得力不从心。

本次内容除了讲知识在书中学习,问题在书中得到答案的同时,一直贯穿了幂次法则,读书如此,健康也是。

吸烟十年没问题,第十一年癌症了,暴力对待孩子也没问题,青春期突然叛逆了,这都应了那句。

生活中一切需要自我引用的事物,都离不开幂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