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学良,宋美龄的内心是复杂的。她曾无数次地想,如果时间能重新回到1936年,回到西安事变的历史节点,她一定会阻止张学良送自己的丈夫蒋介石回去。

她高估了自己对蒋介石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蒋介石这个独裁者的无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世人都说宋美龄为搭救张学良奔波一生,但是她却知道,真正在背后出力最多的人并不是自己。

那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于凤至。

一生的遗憾

于凤至回忆说:我一生都在痛恨我自己,在这个关键时刻,没在他身边,如若我在,我是绝对不会让他登上去南京的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亦回忆说:有人劝我要三思而行,不要去南京,我没有听取,如果于凤至在的话,宋美龄也在飞机上,她不许我上飞机,我只有不上飞机。

时间回到1936年,日本侵略者的步伐愈发紧凑,此诚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然而蒋介石依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国陷入内战。

张学良几番劝谏无果后,发动了这场改变国家局势的兵谏,即西安事变。达成了停止对内,一致抗日的全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宋美龄、宋子文的担保下,张学良为了民族抗日大计,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毫无意外,重新回归权力中心的蒋介石,立刻背信弃义,将张学良监禁了起来。

在国外惊闻变故的于凤心急如焚,立刻安排回国事宜,她必须全力以赴营救张学良。

于凤至作为赫赫有名的少帅妻子,绝不是个普通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寒地冻的东北小镇孕育出江南烟雨般的少女

于凤至天资聪颖,从小便熟读诗书。13岁那年的元宵节,道尹(官名)举办元宵灯会。

于凤至夜游至此,兴致盎然,她自然也想猜猜灯谜,便随手取了一个,谁知她抽中的竟然是难倒了全县一众名士的一张。然而于凤至细审谜面后,不久就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不胫而走。谜题被一个13岁的少女所破,这让道尹不敢相信,他将于凤至招来,虽只是简单地交谈了几句,便被于凤至的不凡谈吐所惊艳。

第二天,道尹手书“僻壤奇伶”四个字,要人做了牌匾送到了于家以示鼓励。

这让于凤至一夜之间,名声大震。于家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家里出了一位才女,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帅夫人

长大成人的于凤至不仅才学出众,更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稳重。

于父的拜把兄弟张作霖很喜欢于凤至,认为此女若是嫁到张家,日后必能给儿子张学良很好的助力。一日,张作霖来于家做客,便借着机会,给儿子提亲,于文斗欣然答应。

入住大帅府的于凤至,深知自己丈夫未来的道路充满凶险,作为少帅夫人,绝不能和普通女人一样只会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在处理家务之外,抽出时间去沈阳的大学当旁听生,她不断地补充知识,好有助于张学良未来的事业。

张作霖胸无点墨,但是最佩服读书人,他见于凤至聪明能干,便将张家的生意交给凤至打理。

于凤至从小就对生意耳濡目染,将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全面参与到大帅府的管理工作,深得大帅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突起,主政帅府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乱世之中,到处都是阴谋与无序,没有谁能安稳的过生活,即便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大帅府也不能例外。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策划了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回到沈阳时已经故去。

消息传来,帅府上下哭声一片。但此时张学良却人在北平。于凤至在悲痛之余深深地明白,作为少帅夫人,她必须当机立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知道张学良虽是张作霖的儿子,却绝非唯一的继承人。

张作相、杨宇霆等人都是新任东北王的强有力竞争者,军中支持他们的将领不在少数,加上日本人也急于趁乱扩大在东北的利益。

在这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于凤至当机立断,决定暂时封锁大帅离世的消息。

他一方面联系可靠人员,对外放出大帅已无大碍的消息,迷惑日本人和别有用心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将张作霖的死讯秘密告诉远在北平的张学良。嘱咐张学良要尽可能隐秘地回来。

张学良听从了于凤至的建议,暗中潜回,经过一番运作后,成功继任军政大权。

为了巩固丈夫的地位,于凤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于凤至深知张学良年纪太轻,少帅的位置并不稳固,便想尽办法扩大丈夫的影响力。

对外,她大搞慈善,办了很多学校,供孩童免费读书。天灾发生时,积极发动官商捐款,赈济灾民。以此帮张学良收获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内,帮助张学良分析局势,铲除有异心的将领。

张作霖死后,总参杨宇霆见张学良年轻,逐渐起了二心。虽有人向张学良反映过此事,张学良本人亦有觉察,但一来没有证据,二来顾念旧情,一时不知如何处理是好。

于凤至见丈夫如此忧心,建议丈夫务必迅速查实,当机立断。

此事干系甚大,于凤至为了确定杨宇霆是否真有谋反之心,以拜寿为名,只身前往杨府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行虽说不是“鸿门宴”,却凶险亦甚,于凤至提上贺礼,一入杨府便敏锐地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气氛。大寿之日,不见祥和之象,反而满院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