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带你发现更多不一样

有奖题诗活动

本期题目:

希音阁第201期活动

根据现代诗歌,改写或生发成诗词,诗体不限,新韵请标明。词限《采桑子》龙谱正格。

要求:可摘字成诗词,限摘一字或二字词组,不可摘连续三字以上的词,更不可整句搬用。

附诗歌:

偶然

作者: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获奖作品展示:

白月光8票

风雨同心

谁掀夜幕出瑶阶,游历红尘试放骸。

交织鳞波初邂逅,分飞花影失相偕。

江湖足迹一经眼,云水风流两忘怀。

有约来生重到此,天公莫再错安排。

采桑子7票

紫逻樵客

曾经相倚池边柳,云在枝头,鱼在云头,水底双双影漾柔。

如今独望池中月,似眼含愁,似口言愁,怎敌千重心上秋。

偶忆4票

福人

天空有片云,投影波心里。

转瞬了无踪,好是相逢你。

偶然4票

兰花手蝴蝶梦

你我相逢海一方,波心云影夜交光。

不须讶异更无喜,偶尔欢然转瞬忘。

集字徐志摩诗《偶然》成律4票

路远修

投影心波上,踪交有互相。

喜欢惊不得,消灭最难忘。

好是夜空黑,须逢海一方。

片云间偶尔,你我的时光。

全部作品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有感3票

馨儿

相识相知非偶然,鱼和熊掌憾难全。

余生惟愿都安好,不负红尘这段缘。

【风雨同心:1】为好心态投一票。

【春花秋月:1】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此刻只想问她和她都是谁?

【流沙,1】

【隐青】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不难理解诗人的用意,甚至可以说,诗人将自己的意图表达的十分之清晰了。

但我们想要说的是,诗之一体,恰恰不能将很多东西说的太过清晰,使议论句太多,否则就使诗全无一点诗味了。

举个例子来说,同为说理诗,相信小学生更熟悉相传为颜氏所做的《劝学》,甚至引以为座右铭。但颜氏诗当真算得上是高妙吗?再看朱子的《观书有感》,起承转合四句衔接得当,使人读后有回味,有深思,这才是诗之真味。

当然也有人会说,难道就没有直抒胸臆的绝句,纯以情动人吗?当然也有,但诗人必须有超卓之人格,所书方能有动人心魄之力量。如王荆公《孟子》诗,我们联系荆公与孟子生平,自然生起无限感慨,若换一宵小之辈为此诗,恐怕只能为人所笑。而且即便如此,《孟子》一诗也不若《北陂杏花》之蕴藉。过于直抒胸臆,此当为诗者一忌。

【风语】句意完整,整体流畅自然,读来颇有感触,不足之处在于字尽意尽,余味欠缺。

2. 采桑子7票

紫逻樵客

曾经相倚池边柳,云在枝头,鱼在云头,水底双双影漾柔。

如今独望池中月,似眼含愁,似口言愁,怎敌千重心上秋。

【飙尘:2】

【瑞林:2】云在枝头,鱼在云头。美

【安妮 2】

【一砂妄评:2】

【拂晓:2】

【李梅梅:2】梅花两朵。

【凝思:2】前后对照好。不足,下片眼、口、心,离得近,有重复感。

【隐青】本次词作共有五首,私以为此作为佳耳。

自小令以上,而有中调、长调,多以上下阕分隔,诸君以为因何有此制?也许最初只是为了划分音律节奏,但物转星移间,词人们对上下阕的分隔已经有了近乎约定俗成的认知,即上下阕最好要拉开距离,写有联系但不相同的东西,否则还要上下阕有何用?一如律诗绝句,还要起承转合有何用?

何谓拉开距离?其实近似于律诗中二的对仗讲究,或者律诗颔联与颈联的分隔。常见的以上阙写景,下阕抒情(如:陆放翁卜算子·咏梅);上阙写古,下阕写今,或反之(如辛稼轩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苏子瞻沁园春·孤馆灯青);上阙写自己感怀(即小我),下阕写家国天下(即大我)(如满江红·怒发冲冠);上阙写历史往事,下阕写个人感怀等,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诸君要说,历史上仍然有不按照这等规律遵循的诗词,依旧成为千古名词,那都是因为诗人才力超卓所致,乃为天道,非为人境,我们寻常人还是循规蹈矩而尝试吧。

回说这首词,诗人便是采用了比较讨巧的写法,鉴于徐志摩本人写这诗,便是写在离别之时或之后,人于当是时追忆过往,慨叹如今,是非常自然的情景,因此这首词还是很容易被读者代入的。

从“云在枝头,鱼在云头”、“似眼含愁,似口含愁”等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巧思,以水之清写当时心情的愉快,以云以鱼以柳衬托快乐,但下阕的月还好,眼和口就回归主观了,有些没接住上阙。另外“影漾柔”似乎有些凑,“心上秋”和前文的愁有重复了。而且这种拆字游戏有点被现代人玩坏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不用也可。

总而言之,这首词私以为亦非极高水平之作,但仍可读。

【风语】上片往事回想,下片当下感慨,先喜后悲,章法清晰。上片四字句不错,有词味。漾柔,感觉造词了。似口言愁,不稳,月亮无声的。心上秋,搬的不好看。

3. 徐志摩偶然诗集字成绝2票

冷眼看花

偶得天光转瞬空,片云投影讶相逢。

的然最是方心在,一夜交欢记有踪。

【爾玉:3】集字成诗,难为诗友了。

【兰花手蝴蝶梦:3】只投集字诗

【隐青】想必诗人凑出[的然][方心][交欢][有踪][讶相逢]已经是绞尽脑汁,怪不容易的了,我想我们就谅解诗人的表达方式吧。

不过我确实是学到了的然、方心两个词,感谢诗人。

【风语】能集字成绝也是不容易的,点个赞。起承流畅,转句有点磕绊,尾句感觉太露骨了,有失美感。

4. 白月光8票

风雨同心

谁掀夜幕出瑶阶,游历红尘试放骸。

交织鳞波初邂逅,分飞花影失相偕。

江湖足迹一经眼,云水风流两忘怀。

有约来生重到此,天公莫再错安排。

【流沙,4】

【一笑:4】

【紫逻樵客】4

【一若4】

【拂晓:4】

【一砂妄评:4】

【李梅梅:4】梅花两朵。

【凝思:4】痴痴的等。不足,“放骸”有些惊悚,非要用,也可以换一个音同字不同的替代。

【隐青】这首诗我于本期之中最为欣赏,甚至乎很遗憾它排列的序号太过于早,在评价时是否会消耗我过多的激情,又疑心我所说的,是否真的是诗人创作时所想的,是否只是我自作多情,不过无论如何,我仍想一说。

是的,就这首诗,我想到一些关于[用典]的话。

[用典]应当是诗歌创作无法回避的话题,由于典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使诗人言简意赅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且增加诗歌的文化色彩。但,随之带来的亦有两个严重的问题,这里我们只说其一,就是[典]究竟应该怎样用?

当今社会,很多人不学无术,以无知为荣,不屑于用典,很多人自诩学富五车,诗必言典,以示高贵,其实这两种都不是真正会用典的人,前一种人只是无知之辈,后一种人只是装比成瘾。

典故的运用,并不是堆砌和罗列,也不是彰显和自矜,而是应该使读者生发无限的联想,自典故本身词语与深层含义都能有所共鸣,方谓为佳。我们示举几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句子即便是没有受到过初等教育的人读来,应该都会产生一些美妙联想,而对典故本身内容有所了解的,则会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

有的朋友又要说了,那这么说的话,一切咏史怀古诗,讥讽时事诗,甚至于杜工部、白香山等人的大作,岂不都成了用典的下等?

这也不然,因为我们耐心来看,咏史怀古,讥讽时事,其实乃是文人特质,一般人等游览古迹,不过大呼卧槽而已,遭遇不平,不过暗骂尼玛罢了,而将其付之于诗歌者,唯有文人而已,所以咏史怀古诗,讥讽时事诗,其实是一种受众很小的,向上孤标的文学形式。

而男欢女爱,人所共有,在这一点上,诗人除了可能格外真挚外,与寻常人物并无不同,因此寻常人物读名家的爱情诗,也一样能找到共鸣,即使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这种文学形式,本就是受众很高的,向下渗透的文学形式。
看到诗人这首诗,我马上便联想到“相濡以沫,不禁相忘于江湖”,是否中二联均是由这种感触而生发呢?不过我觉得,即便读者不能理解诗人句子中的任何典故,只是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也不失为一首很有意境的律诗,更遑论多读了一些书的我们呢?这也是我认为该诗优胜于后一首律诗的原因所在。

【风语】中两联句式结构单一。句子不够凝炼。

5. 偶忆4票

福人

天空有片云,投影波心里。

转瞬了无踪,好是相逢你。

【兰花手蝴蝶梦:5】只投集字诗

【冷眼】5

【明玉 5】

【爾玉:5】小风笔法,集字成诗,顺畅,有淡淡的怀旧之意。

【隐青】这似是现代人遣词用句的写法,我倒不好说好或者不好,不过比起收进诗词汇编,总觉得更似放在QQ空间。

归根结底,源于五绝与其他诗体题材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也有很多卓有成就的诗人,将一些充满现代风格的语言形式放进七绝,七律,词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比起放进古风、五绝等中,就有些说不出的奇怪,这便是因为诗体的不同。古风、五绝多以高古为上,如果现代气息过重了,未免失之于口水,恐未必佳。

【风语】集字成绝,不容易,点个赞。整体蛮流畅的,就是诗味淡了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采桑子2票

一笑了了

相投云影波光里,偶会桃红。更记芳踪。转瞬香消一夜风。

悲欢难忘灯明灭,残月朦朦。孤枕空空。须向天心好梦逢。

【风雨同心:6】章法可见。

【凝思:6】具象生发。不足,一是“香消”待酌,二是总体基调宜“淡然”些,不到“悲欢”程度。

【隐青】诗人上下阕失衡矣,我以为以上阙为佳,下阕太露,反而不似上阙蕴藉。诗人大致是想上阙写景,下阕寄情,在创作时是考虑的比较充分的。

上阙写的也很克制,读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失落,按说这种句子是极易给人以美学上的感受的,就如同人海中那回眸一眼,总是给人印象深刻。

但后文的[悲][残][孤]却将这种美感打破了,换句话说,上阙的忧伤是读者读过词后自己感触的,是读者跟着诗人的词句自己感悟出来的,是自然生发的,而下阕这些文字一露,就完全变成了读者跟着诗人的思路去走,把一切感情都说破了,反而打破了那种朦胧的意境。

我想该词,应当稍逊第二首吧。

【风语】上片写花是实写,看不出是以花代人,所以下片的孤枕空空有点突兀。整体还是挺流畅的,上片记事,下片抒情,章法可见。尾句不错,但其他句子平淡了些。

7. 偶然4票

兰花手蝴蝶梦

你我相逢海一方,波心云影夜交光。

不须讶异更无喜,偶尔欢然转瞬忘。

【风雨同心:7】集诗不易,尚能流畅。

【冷眼】7

【馨儿:7】

【爾玉:7】集字成诗,不易。

【隐青】初看此诗,眼即一亮,回看此诗,已觉暗许。

私以为绝句中以此为冠冕可也。该诗真正吻合和徐氏诗中真意,不为追溯,不为难舍,不为惆怅,乃为看淡耳。

诗题为《偶然》绝非只是对爱情的偶然,而是对人生中一切一切的豁达与放下,面对所有的祸福,都是不需讶异或无喜,权当做人生的一场偶然邂逅,尤其放在本期大多[放不下]的诗作中,此诗乃以[奇]出,以[格]胜。就全诗而论,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章法亦得当。不似别诗枯燥。

虽然我们无法认为这是一首耐读的七绝,但在如此限制下,应该是最合题之作了。

【风语】集字成绝,不容易,点个赞。高度概括了原作的意境,且能做到流畅自然,不错。

8. 采桑子,君似浮云3票

南乔

问君何似浮云幻?变化千端,变化千端,映入波心扰碧澜。

叹君恰似浮云远,团在天边,团在天边,万次回眸难擦肩。

【紫逻樵客】8

【安妮8】

【一若8】

【隐青】《采桑子》等词牌,向有将其中一句重叠吟唱的惯例,诗人的“变化千端”与“团在天边”便是此法。但问题是,在字数都被规定局限的字字如金的诗词创作中,想要重章叠句的负沓,该句非得是寄寓极深的佳句不可。

如李易安《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两次重叠“阴满中庭”,一次是照应前文,一次是引出后文,两次重叠“点滴霖霪”同理。

诗人创作时,注意了上下阕落眼处不同,一注重于幻,一注重于远,接着引出有变化,引出在天边,都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变化千端”和“团在天边”八字太丑,前者乃为成语,太过于通俗,后者“团在”二字毫无美感,试问“团”在天边的云,又有什么理由想要人去接近呢?更遑论回眸,擦肩了。

这便是诗人明明刻意编排,巧设机谋,但却给人观感不佳的缘故了。若画虎类犬,最得意处,反而为最失意处。

【风语】这是仿写了吕本中的采桑子。上下片第一句不必跟着押韵的。碧澜,应该属于造词。上下片没有形成强烈的对比度,所以效果不甚理想。难插肩,没来由。

9. 别后3票

飙尘

流云一霎过波心,暗影忽惊弦上音。

那日波心留别棹,江花几度伴孤琴。

【一若9】

【福人:9】

【明玉 9】

【隐青】前几首绝句还在说写的太过于直露,这一首却有些的太过于隐晦了。

诗人的意思我大致是看懂了,应该是说诗人在江心弹琴,忽然天边流云一闪。可是这流云有这么快吗?用一霎来形容,又或者这流云并不是真的流云,不过不管怎么说,流云一霎还是有些怪异,接着写,云影吓了诗人一跳,弹琴的音都乱了,不过用暗影来形容云影好吗?我们刚刚还说,如果流云并不是真的流云,而是往事的记忆一闪,还说得过去。但这里却用暗影,难道往事是不堪回首吗?

接着诗人说明了自己受惊的原因,原来是想起了那天离去的船,所以诗人是怎么从云影一霎然后自己吃惊再想到那天离别的船呢?

不管是诗人在湖边弹琴,还是诡异迅捷的云影,还是诗人看影受惊,再联想离别之舟楫,总觉得太过于强行了。

【风语】弦上音,来的突然。转句没转来,所以起承转合模糊。

10. 偶遇1票

诗行者

逝水春风面,浮云客子心。

从今难再遇,人海比洋深。

【安妮 10】喜欢一二句

【隐青】五绝实自五古中脱出,因此落笔须有古意森然,一旦露出“今人味儿”观感顿下层楼。

更致命的是,五绝绝不可以用缩字法去改写,就像此诗中“人海比洋深”,我们当然能够理解诗人的意思是,人海比海洋更深,但这样一缩,未免没有古味,只有古怪。

那么有人可能问了,如果不能从字眼上下功夫,还有没有可能写好五绝呢?也有,就是巧用留白手法,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其味自然高古。视如元微之《行宫》诗,无一生僻字,但转结二句,乃寓一篇《长恨歌》于其中。

【风语】承句改写痕迹很重。结句不够顺溜。逝水春风浮云都可再遇,所以转结武断了。或者说,景物选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 寄人3票

凝思

玉箫声缓凤楼深,巧笑潘郎恬淡心。

一片流云天外出,几曾罩影水中沉。

相逢正值海风夜,惜别终归歧路林。

记取流年交会处,蟾光皎皎慰于今。

【流沙,11】

【飙尘:11】

【李梅梅:11】梅花一朵。

【隐青】我亦颇喜欢诗人此诗,但总觉得在用典上输了第四首一筹。理由见第四首。

凤楼箫声起,萧史乘龙来,反用这典故倒是可以,但第二句的典故确实没明白存在的意义。

嗯,所以我的意思是,这首诗我也很喜欢,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第四首。

【风语】首联看不出有啥作用,以至于和颔联连接处有断裂感。中两联虚字过多,显得绵软。且都是顺序描写,非诗语。

12. 集字徐志摩诗《偶然》成律4票

路远修

投影心波上,踪交有互相。

喜欢惊不得,消灭最难忘。

好是夜空黑,须逢海一方。

片云间偶尔,你我的时光。

【福人:12】

【馨儿:12】

【冷眼】12

【兰花手蝴蝶梦:12】只投集字诗

【隐青】这首诗一读就觉得奇怪,这样的用语方式,我想和第三首一样,应该是全部摘录了徐氏诗中的字,一见果然。

其实就语言来讲,这诗虽然有颔联这样尚算工巧的对仗,但也兼具第三首及第五首的缺点,即出语生涩,且不具古味。

但为何我的评价要高过前两首,是因为在全篇选取规定字的条件下,写的长且通顺更加的有难度,诗人敢于挑战,而且呈现了说得过去的作品,是值得令人佩服的。

可能也有读者会觉得,那拿掉这些限制,这诗不就无甚可观了吗?这是无稽之谈,就像比赛规则是只用一只脚蹦着走比谁更快,你非要说两只脚走更快一样。

不过话又说回来,原题也并未要求必须全用徐氏诗中的字为题,因为为优为劣,诸君自可见仁见智。至少我是觉得,不易为之,虽是游戏之作,但可堪一赞。

【风语】这个厉害了,竟然能集出律诗来,佩服!我都不好意思说诸如对仗不工、语句不通顺之类的话了。这是问题吗?是又不是。但能集出律诗来就属于超级厉害的了。

13. 志摩的云烟1票

李梅梅

波心渡影乱云飞,新月柔情不可违。

忍看狼烟祸家国,入诗衣袖只轻挥。

【一砂妄评:13】

【隐青】读罢此诗,实不知诗人转句如何得来,的确我们将绝句之三句,要起到转的作用,从古转入今,从景转入情,这狼烟一况是从何而起呢?

再三读罢,我猜想诗人是想表达对徐氏的不满,说徐氏只是心系一些小小情愫,或耽于美色逸乐,或溺于诗歌创作,而对于当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国家,只是轻轻挥一挥衣袖,毫不在意。

说真的,这真有些过度苛责。

谅他徐氏,只区区一腐儒,胸无韬略,腹少机谋,即便要他承担什么家国大义,他恐怕也不能胜任。

何况其实许多所谓新诗诗人也都是无君无国之辈耳,又何必独罪徐氏?何况,勉强别人报国,未免变成一种道德绑架,写《观刈麦》的白乐天为何不减免赋税?写《石壕吏》的杜工部为何不帮助百姓,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而且,寄情风月的诗词创作,未必影响诗人爱国报国,陆放翁为著名的爱国诗人,仍有沈园系列诗词传世,不减本色也。波心渡影,新月柔情不是徐氏不报国之根由。

这首诗恐只是诗人的私心之作矣。

【风语】转句哪里来的灵感?徐志摩的世界里有家国情怀吗?尾句串台穿到其他诗歌里去了。

14. 偶然3票

一若

何以回眸总擦肩,有缘识得作无缘。

红尘不枉谁参破,惆怅如来年复年。

【福人:14】

【飙尘:14】

【馨儿:14】

【隐青】此诗与第一首类似,有些太直露了。

不过我想借这首诗来说一些其他的问题,我猜测可能会有朋友评价“有禅意”,我反而觉得直接用参破,轮回,红尘,破执,持定等这些禅宗术语反而并无禅意可言。一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难道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有禅意吗?恰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有禅意,而此中绝无一禅字,而禅意自在其中。

诗人说参破,恰恰是没参破,何况从诗中看来也有点矛盾,都参破了,还惆怅什么?

【风语】总,年复年,这不是“偶然”的对立面嘛,放在这里是不是不太合题意。如来,擦边球,刻意了些。参破了,还惆怅啥。

15. 采桑子. 动心1票

一砂

娉婷袅袅凌波客,莲步生香。临水寻芳。玉钿双飞衬丽光。

兰舟一瞥疑仙子,惊梦彷徨。搜遍枯肠。吟断相思诗数行。

【春花秋月:15】上阕故事娓娓道来,下阕笔锋一转女子立兰州之上却是一场梦境,有跌宕起伏一感,投一票

【隐青】诗人上首写所见之美人,下阕写自己之感触,也具章法,句子也算典雅,全诗也符合动心之主题,但我不甚喜欢的原因,可能是一种个人因素,现在说说,与诸君共论。

我个人倒是不排斥写有关于诗词创作的诗,但我不是很欣赏在主题不是“写诗”的诗中在开头或者结尾用“写诗”的内容作为起笔或收笔。因为翻译过来成为白话,就变成了“今天我写一首诗,巴拉巴拉”,或者“今天发生了巴拉巴拉,然后我写一首诗”,可能我教学日久,总有种看小学生作文的既视感——“这是我的故事,让我来讲给你听吧”或者“这就是我的故事了,你们的呢?”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权当做一己之标准吧。

【风语】在水中漫步,拟人总感觉不太成功。上片整片用来描写仙子,下片梦醒写诗,于情并无不可,但是总觉得结尾很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 采桑子 相等寄3票

明玉

子规泣血风飘絮,流水淙淙。泪眼濛濛。争奈青山叠叠重。

佳期邈邈情缘浅,荒草疏桐。又送归鸿。直把相逢寄梦中。

【春花秋月:16】一首相思小词,笔调流畅,婉转缠绵,词中不写我,但是到处都是我的祈盼和愁思,投一票

【紫逻樵客】16

【拂晓:16】

【隐青】刚看了一个开头,心头就不禁一震,心想这实在是犯不上吧?虽然大家都明白诗人想用比兴手法开篇,但是这句子......

我们试看李青莲相似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再比较诗人的“子规泣血风飘絮”,看似相似,其实大大不同。

杨花飞舞,至柔也,即使落尽,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感,反而更显悲凉。

子规啼血,至刚烈也,诗人开篇一引,未免太归于凄惨了。

这是临摹不得其法之故。诗人该词模仿痕迹太重,尤以下阕为多。写词时联想到古人成句,最好不要连续三字以上直接拿来用,不然别人不说,自己亦觉别扭。

【风语】非大灾难,建议少用或不用凄惨字,用凄惨字堆砌出来的情感容易流于浅表,令人反感。能直击人心的悲伤,是从看似轻松的文字里渗透出来的。叠叠重,费字。子规开头是春天,归鸿容易理解为秋天,两鸟没啥必然联系,所以整体有点凌乱。

▼点击关注,一起玩转诗词▼

欢 迎 诗 友 赐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