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老人逝世的消息传到了在中南海办公的毛主席那里,主席心情十分沉重,在他平复心情后,含泪向下属交代道:“寄出500元钱,与我夫人同穴,以为悼仪。”

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的工人二级工资38.62元相当于现在的5210元,500元更是接近当前的60000多元。

在那个经济困难时期,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非常低,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也一样。据知情人回忆,主席一家人每个月的开销一共才100多块钱,而他寄出去的这500块钱,基本上是他们家好几个月的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到底是哪位老人,让毛主席如此挂念,这位老人又做了哪些事情,能让毛主席在其逝世后慷慨地拿出巨额资金以表悼念呢?

毛主席这么交代的缘由是什么?感兴趣的老铁们可以在弹幕打上“想知道”,故事即将为您揭晓!

伟大女性向振熙

这位令毛主席十分尊敬的老人,就是向振熙,杨开慧女士的母亲,毛主席的岳母。

这位在世90余年的妇女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她在历史中似乎也没有被过多的记载,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性,培养出了极不平凡的女儿——有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倡导者”之称的杨开慧,也有了极不平凡的女婿——新中国的领导人,有着“东方的太阳”之称的毛主席。

向振熙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1888年便与17岁的杨昌济结为夫妻,并生育下一儿一女。

1903年,心怀报国大志的杨昌济得到了拿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但若是要离家赴国外留学,那抚养孩子、照顾家庭的重担自然就全部落在了向振熙肩上。虽然她十分不舍丈夫离家那么远、那么久,但善解人意的她为了支持丈夫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她也默默的承受了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两人这一别,就是整整十年。十年间,向振熙一个人抚养着孩子,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虽然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难,但她却从不埋怨生活一分,只是静静的等待着学成之后的丈夫能平安归来。

杨昌济也不负妻子,在日本学习期间选择了进修教育学,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后来,他又经李大钊等人的推荐,去到了求学“圣地”欧洲,继续在教育学、哲学等方面深造,取得了很高的学术造诣。

而在他跨时如此之长的留学生涯中,也不忘鼓励向振熙也接受教育,希望她能与女儿一同上学,学习新知识、新思想。

在那个世俗观念十分强烈的年代,一开始向振熙也是不太愿意的,她还是会在意旁人投来的异样眼光和不堪入耳的闲言碎语,但经过杨昌济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劝说,她慢慢的也不在意了,并且对学习这件事情变得非常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子就这样过着,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杨昌济才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儿身边,阔别已久的一家人这才算大团圆了。

身肩家庭重任,无怨无悔

1918年,杨昌济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于是便一家人都去了北京,为毛主席和杨开慧的相知相爱埋下了伏笔。

其实当年在向振熙一家还在湖南长沙时,身为杨昌济学生的毛主席和杨开慧就已经见过了。当时杨昌济才回国不久,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当教授,毛主席也正好在那所学校学习,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

某一天下午,杨昌济因为走得太匆忙,忘记拿上课用的讲义,便派深得他信任与喜爱的毛主席回家帮他拿。巧合的是,杨开慧当时也在家,俩人便有了第一次会面。但是当时毛主席忙着拿讲义,行动匆匆,两人没能来得及好好打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

即使这样,杨开慧心里还是荡起了一层情窦初开的涟漪。而这一切,都被杨开慧心思细腻的母亲向振熙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杨开慧跟着家人到了北京后,每天都想着再次见到润之哥哥,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第二年,毛主席也因为勤工俭学来到了北京,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两人才得以会面。

当时杨昌济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毛主席一听恩师身体抱恙,连行李都顾不上了,直奔医院看望对他照顾有加的杨昌济。见到日思夜想的人了,杨开慧的脸上绽开了很久都不曾出现过的笑容,向振熙看着这场面心生感触,她觉得自己花这么长时间精心培养出来的女儿,也许可以托付给眼前这个富有责任心的小伙。

于是两家同意了这门婚事,并开始精心筹备着婚礼。但就在这时,令所有人悲痛的事情发生了——杨昌济先生因病去世了。噩耗一出,所有人都悲痛欲绝,学生们失去了令人尊敬的老师,向振熙和儿女失去了最亲近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振熙一时间无法接受,与自己敬爱如宾这么久的丈夫就这样离她而去了,她接下来的生活又该怎样一个人过下去?那时的她甚至产生了与丈夫一起去了的想法。但她又想起刚刚成年不久的女儿那张稚嫩、未经世事摧残过的脸庞,她逐渐冷静下来了。而且在杨昌济去世之前,也专门向她嘱咐,一定要照顾好家庭。

于是在悲痛之际的向振熙,再一次默默的把照顾家人的使命牢记在心。

当时有些封建思想还很根深蒂固,很多人仍然觉得家中有人去世,必须要守孝三年,并且在这三年期间,出于对逝者的尊重,短时间内不能结婚等等。但向振熙再次顶住来自外界的压力,亲自主持大局,完成了女儿女婿的结婚大事,满足了丈夫的遗愿,也满足了女儿女婿的愿望。

毛杨两人结婚后,十分恩爱,在不久后就迎来了婚姻的结晶——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儿子。但一心向着革命的两人全心扑在事业上,几乎没有时间照看、陪伴孩子,于是照顾孩子的重任再一次落到了向振熙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革命就会有牺牲,1930年,以何健为首的反动政府逮捕了杨开慧,并通过残忍的方式逼问她毛主席的动向,并要求她公开宣布退出共产党。但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的杨开慧誓死不屈,她说:“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对杨开慧无计可施的反动派恼羞成怒,在1930年11月14日,将她押送到了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处死。巾帼英雄就这样英勇就义,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9岁。

消息一出,已经白发满鬓的向振熙陷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她回想起襁褓之中的女儿咿呀学语,想起结婚时笑容满面的女儿,想起参加革命时女儿的坚定神情……自己一粥一饭喂大的女儿就这样惨死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下,走在了自己的前面。向振熙失去了可爱的女儿,外孙们失去了敬爱的母亲,女婿失去了亲爱的妻子……

和上次一样,虽然伤痛在心里不断蔓延,但她心里还是想着家人们,想着没有得到母亲陪伴的可怜的外孙们,她又打起精神了,要保护自己的“伢子们”不受到敌人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她和儿媳,也就是杨开智的妻子从长沙辗转到上海找到毛泽民,拜托党组织,将三个外孙安全送到了上海。但是那时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遭到了反动派的严重破坏,她的孙子们被迫流落街头。他们为了生计,在街头上卖过报纸、捡过破烂、当过人力车夫……多苦多累的活,他们都干过,历尽了无数艰苦和困难。

而这一别,又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间,向振熙没有一天是不想自己的外孙们的。

但时间不会冲淡家人们对她的敬爱,1950年4月13日,向振熙八十大寿。毛主席亲自提笔:“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毛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不止毛主席,这次大寿,老太太心心念念的外孙毛岸英也回来探望外婆了。阔别二十年,外婆和孙儿对彼此的思念在此刻爆发,两人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不肯分开。向振熙眼里闪着泪光,喃喃地说着:“回来了,回来了”,毛岸英声音颤抖回答着:“外婆,我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化弄人,本应该享受孙儿在膝下天伦之乐的老太太再次失去了她的家人。1950年10月,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参战,担任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

11月25日上午,美军的轰炸机在我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飞到了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伤害力巨大的汽油弹。毛岸英在抢救机要文件时,不幸牺牲,长眠在了朝鲜这片异国的土地上。

由于当时向振熙年事已高,如果知晓了亲爱的孙子在战争中牺牲,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刺激,对身体伤害会巨大,于是众人选择瞒着她。毫不知情的老太太不知道自己的孙儿已离开人世,依然每天盼望着他能再次回来看望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太太的一生一直在经历别离,从青年时丈夫的因病逝世,到中年时女儿被反动派残害英勇就义,再到晚年时孙子的因战牺牲,她的一生充满了悲伤,但她却能一次次从悲伤中站起来,迎接下一个生活给予她的挑战。

老太太忙碌一生,尽心尽力照顾儿女,所有人都将她的好记在脑子里,放在心里。毛主席母亲去世尚早,向振熙一直以来都将他视作自己的孩子,对他百般呵护,一心换一心,毛主席对向振熙也如亲生母亲一般,时常嘘寒问暖。

1960年4月25日,恰逢向振熙九十大寿,毛主席得知杨开慧的表妹杨开英要回家乡,便托她代替自己给老太太两百元,补贴她的晚年生活,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写诗,为老太太祝寿。

两年后,九十二岁的向振熙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太太的讣告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十分悲哀伤痛,含泪向下属安排道:“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在老太太逝世之前,毛主席也坚持每个月给其寄钱,保障她的晚年生活。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老太太的敬爱程度。

生活朴素的一代伟人

文章开头也提到,500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实在算得上一笔巨款,而毛主席一个月的工资总共是404.8块钱,且没有任何其他补贴。每个月的房租、水电等各种费用加起来基本上是84块钱,冬天需要取暖,最多的时候一个月需要120多块钱。

除此之外,毛主席一家人的伙食开销也需要100多块钱。除开这些,一个月也就剩下200块钱左右,所以一次性寄出500元钱,相当于他两、三个月的积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国领导人,生活简朴的程度十分令人惊讶。在毛主席纪念馆里面,我们还能看到那些破旧磨秃了的绒毛军毯、用了20多年满是补丁的睡衣和内衣裤、破了很多大洞的军用鞋、已经拆了线的毛衣……这些用过的旧物无一不在诉说着主席朴素的生活。

无论在哪个时间段,主席的主食永远都是简单的糙米饭和干瘪的馒头。战争时期,毛主席不浪费一粒米,就算是中午吃的米饭中剩下的硬锅巴,他也不允许扔掉,而是嘱咐炊事班的工作人员把锅巴和着水熬成粥当成晚饭。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也说:“现在国家还没有那么富裕,我可不能开浪费的头”,所以基本上每餐都是一碗挂面加上霉豆腐配着吃,好的时候会炒一盘青菜,搭配咸菜和辣椒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在生活用品方面的用度也十分节俭,他用的都比别人要结实耐用,一来是为了少买,二来是为了用的久。主席喜欢用牙粉,因为比牙膏便宜,牙刷基本上要用到不能看的时候才会换。

毛主席这是想着人民呢,大家的生活还没有富裕起来,还没能做到家家户户都吃上好饭菜、穿上好衣服,只有这些都好起来了,人民的生活才会好起来,主席也才会放下心来。

我们很幸运,有这样一位伟人领导我们建设国家。毛主席的故事令我们潸然泪下,但同时也警醒着我们即使过上了安逸富足的生活也不可骄奢淫逸,更不可浪费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一生简朴,从始至终的坚守着不浪费的原则,为人民着想,令人动容。

勤俭节约,永远正当时。伟人之风,永远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