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区仙桥街道某村某经济合作社一块土地分两次被村民陈球(化名)承租,该经济合作社被拖欠租金多年,于是向法庭提起诉讼。去年6月份,在仙桥人民法庭和仙桥司法所联动调解下,双方自愿签订《调解协议书》,为这起合同纠纷案顺利画上句号。

这得益于榕城区人民法院与榕城区司法局积极探索建立的“庭所共建”工作机制。仙桥人民法庭与仙桥司法所相距仅10米,2023年5月,仙桥人民法庭与仙桥司法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率先在全市探索建立“庭所共建”工作机制,打造“10米司法服务链”,最大程度把矛盾风险防控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健全机制

在纠纷联处上聚合力

作为基层司法所、法庭一线人员,谈及“庭所共建”机制带来的最直观变化,仙桥司法所副所长潘立婷和仙桥人民法庭书记员江媛衡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示:“‘庭所共建’工作机制减少了当事人诉累,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6年间,仙桥人民法庭收案数同比增长73%,法官人均结案数同比增长80%。“鞋及鞋制品行业、钢铁业是仙桥街道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务纠纷、货款纠纷占比大。”江媛衡告诉记者,近几年,法庭收案量持续增长,根据诉讼排期和案件送达时被告的配合程度,有的案件得花3个月才能开庭。

随着“庭所共建”机制的积极探索,很多案件被移交到司法所进行调解,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案件增量。“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开展,便捷、高效、妥善解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推动多元共治、深化诉源治理。”潘立婷补充道。

近一年来,仙桥人民法庭、仙桥司法所聚力共绘多元解纷新“枫”景,不断健全互通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汇总、分析,研究基层矛盾纠纷特点、成因,掌握基层矛盾纠纷的动向,做好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与综治中心的横向沟通协调,着力加强群体性和易激化矛盾预防,协调化解民生、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科学合理把控“止于未诉”与“应诉优诉”的关键卡口。此外,通过调解员开展调解,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矛盾及时有效化解。

据统计,2023年5月以来,仙桥司法所成功调解仙桥人民法庭移交的各类诉前调解案件71宗,调解成功率超6成。

主动服务

实现更多矛盾纠纷“不过堂”

因被租客拖欠铺面租金近10万元,双方又多次发生口角,铺主陈发将租客陈伟(均为化名)告上法庭。随后,该租赁合同纠纷被移送至仙桥司法所进行诉前调解。

时隔多月,仙桥调委会副主任郑驰、调解员邱锦龙对这一案件均印象深刻:“记得与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时,他们当场差点打了起来。”经调解得知,该案的争议焦点、难点是押金退还和奶茶店装饰装修物的拆留问题。对此,法庭提供了专业法律意见支持,释明了承租人和出租人对租赁房屋装饰装修物享有的权利,调解员以双方提交的证据为线索进行核实,并向双方释明法律规定。最终,双方自愿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陈发退还押金,陈伟支付了违约金。

“调解中,我们多次到奶茶店核实事实,历时1周,该调解案顺利完结。”郑驰说,社会纠纷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影响社会稳定,通过诉前调解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解决纠纷,避免了矛盾扩大,进一步维护了基层的平安稳定。

“庭所共建”想要解决的,正是基层化解纠纷“治未病”的问题。一年来,仙桥人民法庭、仙桥司法所不断深化交流沟通,对带有普遍性、相似性的问题,共同研究及时形成法律意见,防止矛盾纠纷重复发生。同时,通过定期组织法官、司法调解员、派驻律师进驻网格活动,庭所共同参与到具体真实案件的分析研判中,通力协作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