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1月格外寒冷,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地上扑的、房上落的、树上盖的都是厚厚的积雪,俨然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中,已经77岁高龄的毛主席站在病床的旁边,望着病床上虚弱的女人和边上正睡的香甜的男婴,眼中含着滚烫的泪水,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你是毛家的大功臣!

那么,这个传奇的女人究竟是谁?竟然能让从战争年代走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伟人如此失态?能让伟人称赞到是毛家的大功臣?请随小编一起,走近邵华,走进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华将军感兴趣的老铁们可以在弹幕打上“想知道”,精彩马上为您揭晓!

伉俪情深赴革命,家国情怀在心中

说到邵华,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她的丈夫-毛岸青,毛岸青是毛主席的第二个儿子,但毛岸青的童年可以说是非常坎坷的,毛主席虽然也十分牵挂自己的孩子,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发展的关键时期,毛主席不得不舍小家为革命,全身心投入到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去。

直到1930年11月14日,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残忍杀害,当时的毛岸青才仅仅7岁。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营救下,毛岸青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一同被转移到了上海。

在父亲忙于革命,母亲悲痛离世的背景下,三人不得以开始依靠流浪乞讨生活,期间毛岸青还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脑部受到重创,双耳近乎失聪,还落下了脑震荡的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

后来和他从小相依为命的大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就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来多病的身体更加支持不住,精神状况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他和毛主席的来往信件中曾提到:脑子里似乎有个‘小东西’,总是和自己唱反调,每天都要与之战斗一番。在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毛主席考虑再三,决定将毛岸青送往苏联看病。

等到毛岸青回国之后,才得以再次见到邵华,而邵华就像是一束光,温暖了毛岸青的心。

1959年,毛岸青病情稳定后,回到大连休养,在两家家长的有意“撮合”之下,毛岸青又见到了分开多年的邵华,而邵华也从当时的“小不点”、“小跟屁虫”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两人在南山宾馆的一次联谊会上共舞,成为了他们爱情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重新恢复联系之后,两人开始通过书信进行交流。后来邵华回忆表示,开始的时候,她和毛岸青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后来慢慢的也就变了味道,毛岸青也大胆的表达了对于她的爱慕之情。

然而这一情感的转变却令当时的邵华很是惊讶,整个人都懵了,别说心理准备了,她压根就没想过这种兄妹之情会演变成如今带有一丝旖旎的男女之爱。

懵懵懂懂的情谊一经点播便迅速开始萌芽,邵华也很快就释然了,两人自幼相识,又有着相同的革命生活经历,彼此更有同样远大的理想目标,相互吸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经过几天的思考,带着一丝羞意的邵华欣然接受了这份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华

而当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还特意致信询问毛岸青是否在和邵华联系,可见毛主席对于自己已经30多岁的儿子的婚姻是非常关心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了解,终于在1960年五一劳动节,毛岸青和邵华喜结连理,走入了相濡以沫的婚姻殿堂。

婚后,两人十分恩爱,邵华也非常关心毛岸青。在生活中,邵华可以说对毛岸青是无微不至,毛岸青有头痛旧病,邵华便陪着他四处寻找名医,亲自为他寻处方,熬中药。

肚子饿了之后,变着花样的为他做可口的饭菜。需要外出办事,便会提前帮助他准备好外出所需的一应物品,悉心照顾他生活中的滴滴点点。

而在工作中,毛岸青长期从事翻译马克思列宁著作,而北京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邵华就变成了他的好助手,不仅仅在日常的翻译过程中能指出一些小错误,更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毛岸青提供一些好的想法,让毛岸青翻译的著作更加饱满充实,两人还一同创作了在后来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伟大作品-《我爱韶山的红杜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华热爱并擅长摄像,两人外出调研学习时,毛岸青也就变成了她的模特,被要求配合她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毛岸青是一个喜静的人,而邵华是一个活泼的姑娘,也正是她的活泼像阳光一样照射到毛岸青的内心中,才慢慢让毛岸青打开了自己的心结,缓解了失去哥哥的痛苦,身体和精神情况也逐渐向好。

1969年,结婚已经9年的邵华终于怀上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一向身体不好的毛岸青却主动挑起了照顾邵华的重担,他会做些邵华爱吃的,在傍晚清风和畅的时候,陪着邵华在院子里散步,可随着预产期的临近,这对新手爸妈却开始紧张起来。

1970年1月17日,邵华被推进了北京301医院的产房,医生也在一旁做着生产所需要的准备,等到连续的阵痛袭来,邵华不可抑制的叫出了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病房外,毛岸青也正焦急的等待着他们爱情的结晶的诞生,然而产房内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婴儿的头围过大,生产可能会面临难产的局面,那么摆在眼前的局面便只有一种选择:保大还是保小!

由于这对夫妻俩身份的特殊,医院的领导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决定将情况上报给党中央领导。而此时中南海的丰泽园里,毛主席也正在翘首以盼着消息。

“主席,医院来的电话。”

毛主席接过话筒,电话那头的医院领导邵华难产的消息说了出来。已然近80岁的老者,紧握话筒的手指关节泛起了白,随后坚定的说,“大人小孩都要保住,要尽全力,辛苦你们了。”

另一边的邵华此时正咬紧牙关,忍着巨大的痛楚,豆大的汗珠早已浸湿了衣衫,她深深的明白光靠自己,很显然是生不下孩子,但每拖一分钟,危险就增加一分钟。于是她向医生提出了想要剖腹产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华

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已经有给产妇剖腹产的先例了,并且也取得了多项成功的经验,只是由于邵华的身份特殊,再加上所诞下的又是毛主席唯一的孙辈,自然引起了十万分的小心和在意。眼下邵华主动提出,也让在场的所有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坚强的女人,也印证了流传亘古的一句话:为母则刚!

但好在结果是喜人的,邵华顺利产下一个男婴,而她也因为力竭而晕了过去。等到她苏醒过来后,一个伟岸而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邵华的公公,也就是人民领袖毛主席,此时正站在婴儿床边,小心的逗弄着才刚出生的孙子,这是代表毛家的新生力量,也是毛家未来的希望,为此毛主席亲自取名:毛新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邵华

邵华这个被誉为“毛家大功臣”的媳妇,却依旧保持她一贯的低调坚毅的作风,继续照顾着丈夫和孩子,而她的这一优秀品质说起来还算是家学渊源,也与她早先的经历有关。

历经坎坷生活,铸就坚强品质

邵华原名张少华,1938年秋天出生于延安,父亲陈振亚原为彭德怀带领部队中的一名连长,在一次战斗中左腿受重伤,在之后的工作中过度劳累,左腿伤势旧伤复发,最后不得已切除了左腿。母亲张文秋也是我党早期共产党员,长期从事地下工作。

1939年,陈振亚受党中央安排到苏联安装假肢,全家四人却在途经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时被国民党反动军阀盛世才扣留长达一年的时间。1941年,盛世才指使一名白俄医生用毒药残忍杀害了陈振亚,彼时的他才仅有38岁,而失去父亲的邵华还只是一个刚年满3岁的小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盛世才将我党的160余名同志关入冰冷的监狱之中,这其中就包括邵华的母亲张文秋、姐姐刘思齐以及当时仅有4岁的邵华,监狱里的环境异常艰苦,寒冷、饥饿、滥用私刑的拷打、失去自由的痛苦都不断的侵害着我们的革命同志,但我们的同志们却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以更加坚强的精神去回应敌人的迫害。

邵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狱中,党员们会教她读书、识字,还会和她说起毛主席的光辉事迹,并且告诉她:“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希望”。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起,毛主席伟岸的身影便深深的植入这个幼小女孩的内心,让这朵顽强生长的小野花坚强、乐观的生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李敏李讷为哥哥岸青祝寿

当敌人妄图分化革命队伍,从小孩子们下手来威胁作为父母的党员同志们时,邵华展现出了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她有样学样,组织所有幼童学着大人用绝食来抗争,打破了敌人的痴心妄想和阴谋,被同志们亲切的称为“小红军”

这样的监狱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46年,邵华也已经度过了4年的监狱生活,终于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斡旋之下,盛世才不得已释放了我党的干部,幼小的邵华终于第一次走出监狱的大门,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也闻到了久违的花香。

出狱后的邵华十分渴望学习知识,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自己的母亲又从事革命工作,需要经常转移,所以她并没有机会可以静下来好好读书,便只能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汲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建国后,因为姐姐刘思齐和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是夫妻,邵华得以见到了毛主席,性子活泛的她向主席提出了想要学习的想法,主席也很支持她,便将她安排在了育英小学读书。之后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邵华一路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而这也为她和毛岸青的相识相爱提供了契机。

不忘伟人嘱托、积极投身公益

在成为毛主席的儿媳妇后,邵华依旧坚守自己的本心,也记住了公公的一贯嘱托:要戒骄戒躁,不能因为是干部子弟就忘了自己的职责。而邵华也将这一品质贯彻了始终。

1966年,邵华来到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起初她的同事并不敢与她深交,认为她是主席的儿媳,地位高的吓人,肯定不是好打交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时间长了同事们发现并不是这样,邵华性格开朗活泼,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从不挑挑拣拣,也没有“官架子”、“大小姐脾气”,不仅愿意虚心向他们学习知识,同时也非常关心同事们的生活,遇到家中有困难的同事还经常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也因此与同事们相处的很是融洽。

邵华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尤其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摄影领域,她精心整理了毛主席和革命先辈们珍贵的历史资料,出版文学作品和研究著作60余部1800多万字,摄影领域作品则高达20余部。

在她的作品中满载对毛主席的深情怀念,但同时她也始终将学习和宣传毛主席的思想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她和丈夫毛岸青一同编著的著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深刻的反映了伟人的生平和功绩,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她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应当肩负着的是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为此,她时刻将人民的疾苦记在心间,多次深入工厂、农村、学校、部队等地方调查研究,提出了众多有益的提案,帮助无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晚年的邵华罹患上了乳腺癌,却还在病重之际仍旧嘱咐儿子毛新宇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时刻牵挂着灾区人民。2008年6月24日,邵华将军因乳腺癌病重与世长辞,享年69岁。

纵观邵华将军的一生,是一部同反动力量不懈抗争的奋斗史,面对强权、面对敌人,她坚强乐观,从不曾因为敌人的强大而改变自己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一生,也是一部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伉俪情深,团结友爱,对丈夫的照顾无微不至,对子女的教育认真负责,她是一个合格的妻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的一生,还是一卷全心为人民的写实画,传承伟人的精神,发扬伟人的品质,在伟人的教导之下,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为人民造福、帮人民解困,其心可鉴、可颂,更无愧于毛主席的那句称赞:“你是毛家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