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慌慌张张地活在忙与盲的世界里,如果还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我很愿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走走。在我眼里,它不是什么‘魔都’,它不过是长出了钢筋水泥的一块野地。”资深媒体人周力在《老周望野眼:穿街走巷的城市史》中这样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力做客行知读书会

新一期的行知读书会邀请到了资深媒体人周力带着读者一起挖掘上海的城市历史,尤其是街区、建筑等方面的微观史,一起“穿街走巷”,共同探寻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城市记忆。

读书会现场,周力与大家分享了书中内容,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上海的街道脉络、里弄的独特风情、建筑的历史变迁、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等。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与他一同漫步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感受那份独特的城市韵味和人文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在上海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弄堂里长大的,小时候我会穿越整个上海,去城市的东北部。虹口公园附近坐上9路电车,过了上农新村,就到了农村……”周力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书中讲述了许多自己青少年时期在上海生活的点滴往事,也分享了自己对上海老建筑、旧里弄的深厚情感。

上海之前卢湾区的“卢”是从哪里来的?“它原来叫罗湾,后来讹写,写成芦苇的芦,又变成现在这个卢。”“徐家汇”原名“徐家厍”,因为此次是三河交汇处,故而改为“汇”……周力研究上海历史文化时重视细节,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上海走街串巷的经历,将那些独特的风景和感受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力讲解上海街区的历史文化细节

周力的分享也是乡愁的一种深情表达。而促使他追寻上海的马路、弄堂背后的历史文化,源于一个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白日梦。2014年,周力作为体育记者去往巴西采访。浅睡中的他闻到了同事抽烟的味道,误以为是小时候在弄堂里生煤炉的味道,他在梦中说了一句“谁在生煤炉呀?”生炉子这一童年遥远的记忆在上海之外的地方被意外触发,并激发了周力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曾经淘到过一本画册《美国的废墟》,也是我的引路人。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本画册中记录了许多历史细节,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所有的来龙去脉都考证得非常清楚,给后面的人留下一份非常珍贵的记录。而我们的记录则有些粗放,上海的城市发展很迅猛,一个街区、社区,往往一改造就没有过去的影子了,非常可惜。”周力说。

本次行知读书会,周力还带大家详细“考古”了黄河路,逐一盘点这条马路上的特色建筑与动人故事,包括凤鸣台、明星大戏院、酱园弄、弄堂运动会、“中国南丁格尔”张竹君、卡尔登戏院、张爱玲旧居、功德林、苔圣园前身、“国际饭店”题字等。

“如果大家想记录一些城市的变迁,不一定要非常刻意的。比如说,我们现在住在宝山区,我要去研究卢湾区的历史文化,每天坐地铁一个半小时到那边,拍几张照片又回来了,我觉得这个时间成本打不过来。我们就是在家门口,自己熟悉的地方,去研究一下,这也是很好的。”周力说。

“熟视无睹”是很多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越是熟悉的东西,可能越不了解。周力倡导大家做一个有心人,用手机、用眼睛记录上海的变迁,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感受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气息。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