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正在美国联合国工作的黄华,突然接到党中央的来电,要求他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立即回国。

此时“四人小组”刚刚被粉碎,国家正朝向好的方向发展,黄华有些疑惑,是发生了什么事,要他紧急回去。

来不及多想,黄华安排好手下的工作,赶回了中国,回国后的第二天,李先念就找到黄华,开门见山的说:“中央决定,以后由你担任外交部部长一职,乔冠华已经被撤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华

黄华有些吃惊,因为原本的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曾是周总理的左膀右臂,建国后,他在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中表现出色,当初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他也有参加,有如此功绩为何会被突然撤职,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黄华刚说出心中的疑问,就见李先念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自己的耳朵,也正是这个动作,让黄华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那么乔冠华被撤职到底有何隐情?而李先念指耳朵的动作又有何深意呢?

年少有为

乔冠华是中国外交界的杰出人才,他也是首位在联合国发言的中国人,而他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冠华

乔冠华出生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不同于其他战士贫苦的家庭出身,乔冠华的老家在苏北的盐城,祖上曾出过几位秀才,虽然后来落寞了,可还是留下一笔不小的家业。

为了能重新光耀家族,乔冠华的父辈很重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上也是不遗余力,自小就聪明好学的乔冠华没有辜负众人的希望,他16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被誉为苏北的“小神童”。

在清华学习的乔冠华因为主修哲学,也因此在随后不久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正值国内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马克思主义好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引领乔冠华的前行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冠华

痴迷哲学的乔冠华为了能读懂马克思的原著,他还开始学习德文,1933年,清华毕业的乔冠华到日本东京继续攻读哲学。

1935年,他又被家人送到德国土宾根大学留学。乔冠华更积极的投入到马克思的理论学习,除了阅读哲学书籍,他对军事方面的书籍也很感兴趣。二战爆发后,他又醉心研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收获良多。

当时乔冠华在德国有个同学叫赵一坚,是个中国军人,异国他乡的两人一见如故,此后常常一起阅读《战争论》,并结合欧洲战局,进行分析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此时的中国大片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远在国外的乔冠华得知此事,焦急万分,他决定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乔冠华回国后在香港的一家报社工作,此后笔杆就成了他手中战斗的武器。他搜集资料,阅读大量书籍,在抗日战争期间,挥洒笔墨书写文章,借此揭露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

乔冠华字字珠玑,观点犀利,他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毛主席在看过他的文章后,也给出高度的评价,称赞他说:“乔冠华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39年,乔冠华在廖承志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开始进攻香港,为了乔冠华的安全,党组织派人将乔冠华从香港转移到了广州,之后他又来到重庆,并在那里见到了周总理。

乔冠华对周总理仰慕已久,这一次的会面交谈更是令他深深被折服,而周总理也对这个年轻人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看重。值得一提的,乔冠华正是在这一时期遇见了爱人此后的龚澎。龚澎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党人,大学毕业后的龚澎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投身革命。

1940年,龚澎被调往重庆,担任周总理的秘书,当时就是周总理介绍两人认识的,第一次见面他们就互生好感,相识半年后两人便结为了夫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冠华与龚澎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夫妇共同效力于外交部,而他们两人的结合也堪称珠联璧合,毛主席还曾给予,说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驰骋外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中国迈步走向新的历史时代。

新中国成立了,可当时的中国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国内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多年的战乱,导致国内的工业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重工业方面,那时的中国连一辆汽车也造不出来,而苏联和美国已经成功发射原子弹了,想要尽快追赶西方国家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子弹

国内困难重重,中国的对外形势也不容乐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直接拒绝承认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他们联合起来打压中国,企图阻挠中国的发展。

早期的新中国在外交方面遇到很多的麻烦,幸好有周总理主持大局,也正是在他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外交事业才能一步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外交工作繁多,仅靠周总理一个人是不行的,当时周总理很看重乔冠华,不仅多次带他出席重要的外交场合,还对他委以重任,可谓是用心良苦。乔冠华也没有令周总理失望,此后他在外交工作上越发上手,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表现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乔冠华在中国外交史上的光辉事迹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他在朝鲜战场与美军的谈判,以及后来中国恢复联合国地位时开怀大笑的经典场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为了维护新中国政权安全,党中央发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彭老总被任命为志愿军总司令,率领几十万士兵奔赴朝鲜战场。

中国志愿军从1950年10月到达朝鲜作战,一直到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议,这场战斗持续了近三年,可很多人并不清楚,关于停战谈判,我们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判

1951年6月,此时朝鲜战争也持续了一年,当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率先提出休战谈判的要求。而“联合国军”面对接连失败的不利局势,也同意了谈判。

7月,周总理再三考虑后决定让当时的外交副部长李克农与乔冠华一起去朝鲜参加停战谈判。临行前,周总理还叮嘱他们:“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当月10日,中朝两国代表与美国代表在开城进行了第一次谈判。当时中朝提出方案,以三八线为基准建立军事分界线,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可是美国却拒绝了这两项提议,此后双方因为分歧太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双方此后又进行了几轮交锋,可是谈判依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判现场

中方在此之间一直坚守立场,毫不退让,最后美国代表忍受不住长时间的“无效”谈判,愤然离去,只留下一句,“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这次谈判被迫中止。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到了战争后期,志愿军已经开始占据有利位置。1953 年 2 月,毛主席和周总理看着前线传来的朝鲜最新战报,他们相视一笑,都觉得谈判的时机快到了。

当时毛主席还特意发电报给李克农和乔冠华,询问他们要不要先提出谈判,给美军一个台阶下。乔冠华却回复中央:“一动不如一静,继续维持现状拖下去,直到美国愿意妥协并主动采取行动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克农

事实也果如乔冠华所料,2月22日,美军新任总司令克拉克率先提出,就交换战俘问题要求进行谈判。

在1953年的6月 ,朝鲜战争爆发 3 周年的纪念会上,乔冠华发表了一份关于停战谈判的形势报告,其中一句写道:“不用着急,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一个月后,也就是7月 27日那天,朝鲜停战谈判最终达成了协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冠华

此后乔冠华一直留在朝鲜处理战后事宜,直到1954 年 4 月,他奉命回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晚年的落寞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当时中国的综合实力不够强大,再加上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仇视,哪怕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依旧没能得到恢复。

随着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再加上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外部条件逐渐充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冠华在联合国

1971年11月9日,由乔冠华所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气势轩昂的迈入联合国的大厅,瞬间吸引了众人的视线,这一次他们势在必得,而这一天也注定被载入史册!

乔冠华作为中方代表,充分发挥他良好的口才,这一席铿锵有力的演讲渲染度极高。当大会正式宣布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乔冠华更是兴奋的仰头大笑,而这一幕也被摄影记者抓拍下来。这张照片还在之后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

一些西方媒体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在这之后,乔冠华又连续 6 年以团长的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可以说,那时的乔冠华就是我国外交的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的笑

可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

而1976年的到来,也让整个中国被笼罩上了一丝阴霾,随着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这三位重量级的国家领导人的先后离世,对整个中国老百姓来说,都是悲痛且记忆深刻的。

也正是在这一年,“四人小组”被重拳粉碎,消息一经传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亿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游行庆祝这一历史时刻。而远在联合国处理外交事宜的黄华得知此事后,也是兴奋不已,他与其他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聚在一起更是高歌痛饮,举杯庆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人小组”被粉碎

但没过多久,黄华便接到了由中央打来的电话,意思很明确,便是要他立刻返回国内。黄华预感有事发生,在将事情安排妥当后,便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回国后的第二天,黄华就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先念。李先念开门见山的发布党中央的决定:“以后由你担任外交部部长。”

黄华不解,要知道当下国家外交部部长可是乔冠华啊,于是他紧接着又问道:“那乔冠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念

“他已经被撤职了。”李先念神情凝重的说道。

可当黄华想进一步询问缘由时,李先念却微笑着看向他,只是指了指自己的耳朵便没有再言语,言下之意就是对此事不必再议论了,黄华了然也就不再多说,郑重接下了外交部部长这一重担。

那么乔冠华为何会被突然撤职呢?这背后又是否另有隐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青

原来在“十年动荡”开始之后,江青等人为了达到夺权的目的,将魔爪伸向了外交部。陈毅与乔冠华成了他们首先针对的目标。当时乔冠华受了很多委屈,不仅工作丢了,家里还被贴上大字报,他还多次遭受批判。

一开始乔冠华是憎恨“四人小组”的,可到了后期,随着周总理的病情愈加严重,多位革命干部被打倒,“四人小组”在党内开始占据上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害怕,还是其他原因,乔冠华开始渐渐向江青等人靠拢。

1973年,“四人小组”将矛头开始指向周总理,就在周总理病情加重的间隙,多次开会批评他,而这些人中就有乔冠华。要知道周总理对他可谓是恩重如山,更是一手提拔他到了外交部部长的职务,而这也成了之后乔冠华被撤职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人小组”

在“十年动荡”落下帷幕的时候,对“四人小组”的审查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乔冠华的错误被揪出,立即给予其撤职的处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黄华被紧急调回国内接任外交部部长的职位。

而就在乔冠华接受审查的第二年,他被检查出了肺癌,住院接受治疗,即便是在后来成功做了切除手术,身体依旧没能得到好转,此后的他也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一直到1982年年底,乔冠华才得以恢复工作,不过考虑到其身体的问题,只给他安排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的职位上,但此时的他已然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冠华

第二年的9月22日,乔冠华最终没能挺过病痛的折磨,在和家人过完中秋节后,便停止了呼吸,享年70岁。

回看乔冠华的一生,有高光也有低谷,他早期投身中国革命,深受中央领导的信任,在特殊时期他又因为与江青等人走近,导致人生步入黑暗,但不可否认的是,建国后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