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星期,与朋友一起到黄海边的沙滩上去游玩,大伙儿都兴高采烈地在沙滩上捕捉白蛤,每个人都收入颇丰,带过去的塑料桶,都能“半”载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沙滩上,当地的居民用自制的工具,一个用木板做成的拍子,叩击着落潮后的沙滩,然后藏身在沙底下的白蛤便像气球一样,从泥浆水里翻腾上来。拣拾者,只要跟在拍击过的沙滩后面,便能够拾得盆肥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我们这些偶一来到沙滩的人来说,到海边去是一次放松的娱乐活动。但对靠海吃饭的渔民来说,滩涂却是他们赖以维生的天地。

当地渔人在沙滩上捕捉贝类,一天下来,我们框算了一下,最多二百多斤,就像看起来拣拾非常容易与简单的白蛤,收获颇丰,但是问题是,它的市场价格太低,一斤只有二元五角左右,一天辛辛苦苦下来捞的二百多斤,也不过是二百多元。

所以,靠海吃饭的渔人生活也是挺艰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边逛了一圈回来,正好把电脑里的一部民国时期的老电影《渔光曲》看完了。

渔光曲》拍摄于1934年,还是一部无声电影,它的音乐配声,当时放映时是应该通过唱片同步播放出来的,这也使我们能够听到电影里的优美的乐曲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光曲》从这个片名来看,还是挺优美的,这里有天光水色,有乐声流韵,而且我们之前也听过《渔光曲》这首歌曲,它的轻柔的旋律,的确会让我们融入到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极美情境。

然而,《渔光曲》这部电影实际上反映了渔人们的艰苦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电影留下的影像,我在网上看到的只有55分钟,而且据片中的文字介绍,还是一部唯一保存下来的胶片版本,放映效果很是不佳,中间觉得部分胶片还有损耗,有的地方情节不连贯,跳跃得很厉害,但是,电影的深刻性在于它囊括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得这样一部立足于渔民生活为基础的电影,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样式的集大成者。

也许你会认为我夸大其词,但这种感受,是我从海边归来之后,突然产生的一种想法。

首先,《渔光曲》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最原始的矛盾,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这种矛盾就就如影随形地相伴共生。在《渔光曲》里,我们看到影片中的渔民徐福,本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生活在一个似乎是天高地远的海滨僻远之处,那份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在今天当我们走近海边的时候,总会升起一丝艳羡的心绪,禁不住产生如果有一天也能把自己的家迁居到渔村来,坐享着天旷地远的生活该是一种何等的美事。但是渔人的生活艰辛,我们这一次海边之行还是切身地感受到了。而《渔光曲》更是用不妥协的执着,把渔民的艰难生活,毫不遮掩地凸显出来。影片中,渔民徐福的船是租的,为了还清债务,不得不冒险出海,在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个体人是脆弱的,最终葬身鱼腹,构成了影片中的第一等惨事,从此一个渔民的幸福之家便分崩离析。

电影拍摄的时候,导演带领剧组来到东海边的取景点, 在渔村里曾经亲身体验到渔民失去亲人的痛苦。可以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极其低劣的渔民的生产条件,更使渔民的生产安全危若累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渔民与剥削者的矛盾。渔民徐福死于大海的暴戾,而她的妻子,不得不承担起丈夫去世后维持全家生活的责任,而她作为一个女人所能做的,也只是用自己的原始的本能,那就是身为一个母亲的乳汁。他抚养了地主的儿子,但依然无法逃脱被一脚踢开的命运。

剥削的力道,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确实的存在。现在人们总是回避阶级的存在,但是,我们在《泰坦尼克号》里,都能看到阶级差异导致的爱情选择呈现出不同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渔光曲》里,一直压迫着渔民的正是一种被称为剥削者的人的力量。相煎何太急的这种来自于同类的压力,酿造了三十年代的时代风暴,这种现实的人类之间的对立,确实在上个世纪尖锐地存在着。

第三,贫困者之间的争夺生存权的矛盾。

徐家一家四口,在家里的栋梁死于大海之后,已经无法再在渔村里生存,不得不到城市里寻找生机。

但是,徐家姐妹一旦投入到城市巨大的机器,便会碰到同样生活在城市屋檐下的相同命运者的巨大竞争。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的蛋糕就是那么大,你要活得好,就必须占有别人的那一块。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通过徐家兄妹一起竞聘招工的场面中,心有戚戚地体味到这种“同业竞争”的苦楚与艰辛。

每一个参加竞争的应聘者,都是以邻为壑,斤斤计较于排队的次序,绝没有相让与通融的余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红楼梦》里所说的“乌眼鸡般”的对立生存状态。处于同一地位、同一资质的社会成员,必然会形成这种同行相轻、同行相仇的态势。

就像最近的郑渊洁质疑曹文轩事件,本来我们以为作家之间是和和气气的,尤其是儿童题材的作家,更应该具有阳光灿烂的童心,能为孩童们做好一个榜样,但是,却偏偏是这一领域里的两个作家怒冲牛斗地捉对厮杀,实际上还是一种由于资源争夺而积累出的怨恨,本质上,与《渔光曲》里的招工者互为防范、各不相让的内在动机是源于一理。所以,《渔光曲》里的这个镜头,却可以在今天的现实社会里看到它的回光返照。

在《渔光曲》里,我们还看到,徐家兄妹不得不去捡破烂为业,但是就是为了争夺一个被扔掉的酒瓶子,与另一个流浪儿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此情此景,再次将人类为了资源争夺的不可通融性用画面作了最生动的展示。

从这个意义上讲,《渔光曲》画面的隐喻性的深刻含意具有不会褪色、不会消磨的永恒的警醒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资本的内部倾轧矛盾。

我觉得这是《渔光曲》里最为深刻也在今天最容易能让我们感知到的地方。

在影片里,作为剥削者身份的渔霸,也意识到社会在向前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渔霸在逼走了渔民之后,他自己也到城里来寻找新的生机,挖掘第一桶金。

他在城里投资了渔业公司,运用大机器生产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这时,他已经转化一个资本家,实现了自己的与时俱进。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渔霸应该是一个成功者,代表了时代的弄潮儿。但《渔光曲》却敏锐地捕捉到,渔霸在实现自己的身份转型时,却陷入到资本的巨大陷阱中。他开设的渔业公司因为合伙人的暗中蛀蚀,终至资金亏空,再加上自己的姨太太胳臂肘朝外,里应外合,使得公司摇摇欲坠,最终破产了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资本家的渔霸不得不以自杀了结。

而这个由渔霸转型为资本家的故事线索,我们今天在当代的经济生活中同样屡见不鲜。很多看起来跟上时代潮流的转型者,从地头到城里,从空手套白狼地投机到拥有了资本,雄心勃勃地开展着自己的运营资本的美梦,但是却在资本的更加汹涌的漩涡中,船沉梦破。这样的悲惨性的结局,我们可以在近年来经常性发生的爆炸性的公司破亡、主创者狼籍逃亡的突发轰动中司空见惯地感知到与体验过。

第五,欲望所导致的内部矛盾。

渔霸进城后,鸟枪换炮,立刻做起了一个发迹男人都会做的事,那就是娶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既可以作为自己的身份的标榜,也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样的摇身一变的暴发户的共性的选择取向,我们在今天的名利场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视若无睹了。

但是,暴发户只是掳掠了女人的肉体,而不包括她们的灵魂。所以,电影里,渔霸续娶的前任交际花、现在的姨太太,身在曹营心在汉,演出了一出暗度陈仓的活报剧,将渔霸经营的产业大厦彻底地淘空,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欲海沉浮,是《渔光曲》里一笔带过的一个主题,而在这个电影中貌不惊人的涉笔成趣的部分,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却往往被拎出来作为主线大书特书,像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可以看成是这一部分的发扬光大,由背景翻转到前台。可以说,《渔光曲》里几乎把当时的各个社会层面的欲望状态都作了事无巨细的呈现,这样,使得后来者,可以撷取其中的任一角度,都可以翻转成时代主题。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的影视作品,逆行着《渔光曲》的故事架构,把叙事主体从贫民的视角,转向到资本的角度,有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因素在内。

第六,落后技术与先进技术的矛盾。

《渔光曲》里表现出渔民的生产力低下,一艘小船根本无法抗衡自然的风暴,更在高科技武装下的现代捕捞船的威压下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难以维继。

这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如果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注定要在高科技的冲击下,体无完肤,无力生存。

这种对社会生活的揭示,正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能够引领时代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权贵者与继承者之间的矛盾。

渔霸升级成资本家之后,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儿子却成了他的反对者。

资本家以获取最大利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渔霸从乡间到城里,他的经营方略没有改变,一直刻薄地对待穷人,恨不得敲骨吸髓才好。

但他的儿子却成了他的叛逆,与穷困者站到了一起,甚至可以说成了资本的掘墓人,而这种立场的变更,正是上世纪一个时代的集体选择。正是这种对资本的残酷与无情的有选择的唾弃,才有了一个时代的轰轰烈烈的精神主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渔光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存的压力(生育所带来的困扰)、城市生活与体制管理的冲突矛盾(如警察对穷人的欺压),电影都作了立体式的呈现。可以说,《渔光曲》从乡村扫描到城市,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肌理与层面都作了全景式的展现,它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深刻把握,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本经济教科书中的冗赘的陈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广度与深度是没有极限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渔光曲》相当于一本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它的对社会现实的规律性程式与程序的提炼与沉淀,即使在我们今天也不失它的深刻成份,值得我们深入解读。这就是经典艺术作品永不磨灭的意义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