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央副部级别的领导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高官,他在自己年仅20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24岁时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更是刚25岁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政委,26岁便带领红四方面军将川陕革命根据地打造成了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和张国焘、徐向前一起被赞誉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驾马车”,真可谓是智勇双全,年轻有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在建国之后的授衔大会上,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军衔。并且在1967年7月30日的夜晚,他独自一人含恨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那年他也才刚刚61岁。更可气的是,在他离世后,骨灰竟被以江青为首的反动派随意的抛洒在了野地里,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青

那么究竟发生么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他遭受了这样非人的待遇?而战功赫赫的他又因为何事导致未被评上军衔?这一切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情?这位未被授衔的革命将领究竟是谁?

少年得志

1906年8月的一天,在我国湖北省安阳县一个叫做戴家庄的小乡村里,诞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小男孩。

而这个小男孩,正是本文的主人公----陈昌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昌浩

在当时,陈昌浩的家境可以说十分普通,父亲在当地的一家商行作帮工,母亲只是一名平凡的家庭妇女,老两口一共养育了四个子女,陈昌浩排行老大。

但是,这样不起眼的家庭条件并没有阻挡陈昌浩对学习的渴望。年少时期的陈昌浩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对他赞誉有加。后来,他更是进入武昌大学学习,这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并不多见。

在大学学习期间,陈昌浩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深刻意识到在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时代,马列主义著作中写到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等理论思想,正是对彼时救亡图存的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列主义

因此,当时年仅20岁的陈昌浩便在心底里树立起了要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也就在同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战士,此后也一直为了共青团的宣传工作而奔波忙碌着。

随着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陈昌浩不得已转为地下工作,但是即使是面临国民党的疯狂追捕,他依旧英勇顽强的完成了我党安排的各项工作。

很快,他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为了保存我党年轻的优秀力量,陈昌浩等二十九位年轻人被党组织选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昌浩

在莫斯科的学习经历,更加充实了陈昌浩的理论知识素养,也坚定了他的革命信仰。每当和同学谈起回国之后努力的方向时,他总是踌躇满志的说道:“我愿为共产主义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陈昌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严格的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终于,当时间来到1930年12月,他终于成功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回国以后,他起初被安排到江苏省工作。后来,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又被委派到鄂豫皖苏区搞革命根据地建设。也就是在前往鄂豫皖苏区的路上,他遇到了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国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

那时,张国焘正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两人乔装打扮成过路的商贩之后,便踏上了前往鄂豫皖苏区的路途,当陈昌浩见到张国焘的第一面时,他也很快就被这个风趣幽默的大哥哥所吸引,也正是由此人的引领,也改变了陈昌浩的一生。

来到鄂豫皖苏区之后,陈昌浩很快就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因为他骁勇善战,又带兵有方,在1931年11月的时候,陈昌浩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政委,那年他才刚刚年满25岁。

之后的几年,陈昌浩可以说是愈战愈勇,甚至还发生过一件乘着飞机攻打黄安县城的趣事。原来,当时的四川军阀刘湘曾经拥有一架飞机,但这架飞机在飞行途中由于燃料耗尽被迫降落在了鄂豫皖苏区,随后这架飞机和飞机的驾驶员都被我军所擒,而这架飞机也命名为“列宁号”,为红军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宁”号飞机

1931年,当红四方面军进攻黄安县城的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从陈昌浩的脑海中蹦了出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乘着飞机对敌人发起进攻?”

于是,作为一线的总指挥,陈昌浩便主动要求登上飞机,配合地面部队一起向红安县城发起了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条件下,飞机可是“稀罕物”,看到天上的庞然大物和如雨点般纷纷掉落的迫击炮弹,国民党守军的胆子都快要被吓破了,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红四方面军非常顺利得就攻打下了黄安县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更是被称为工农红军历史上第一次空战。

由于陈昌浩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让红军获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天有不测风云,当时间来到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了,陈昌浩等人被迫向四川东北部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因为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战斗能力,在来到秦岭和大巴山区之后,陈昌浩带领队伍接连攻下了盘踞着国民党守军的几个重镇,重新在川陕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陈昌浩等人的不断努力之下,这个革命根据地一度成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三人更一起被誉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架马车”。

误入歧途

1935年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红四方面军也被迫踏上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而陈昌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始逐渐走上了另一条错误的道路。

原来,当张国焘、陈昌浩等人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和毛主席、朱老总等人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懋功成功会师之后,张国焘的野心便开始慢慢的显露了出来。张国焘发现自己兵强马壮,部队人数更是已经达到八万人众,便从心眼里瞧不起装备落后而且部队人数只有万余人的红一方面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

他甚至嚣张的认为,毛主席并没有能力担任我党的中央领导,应该是谁的拳头大听谁的。即使周总理为了团结,已经给他让出了总政委的位子。但这也不能满足张国焘的胃口,他的夺权之心昭然若揭。

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张国焘悍然决定率领部队南下,走上了中共中央背道而驰的道路,甚至在卓木碉会议上,还公然宣布“自立”中共中央,彻底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上。

然而,面对张国焘这样公然夺权、分裂我党的行径,战功赫赫的陈昌浩此时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选择相信张国焘的判断,决定随同他一起南下,并认可了张国焘“另立中央”的行为,可正是这个选择让陈昌浩后悔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与毛主席

历史证明,北上抗日才是我党在艰难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而踏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必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果不其然,让张国焘、陈昌浩等人率军来到四川之后,就受到了国民党四川守军的猛烈攻击,部队人数更是从南下时的八万锐减到了四万,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也就在此时,陈昌浩才意识到了自己究竟犯下了怎样的弥天错误,他懊悔的低下了头,不只一次在心里反问自己:

“如果我当时没有轻信了张国焘的选择,红四方面军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如果当时我能劝阻张国焘的一意孤行,那么这四万男儿也不会变成国民党军枪下的亡魂。”

陈昌浩陷入到了深深的自责当中,后来经过贺龙等人的劝解,他终于深刻的认识到了这次选择的错误,并决心和张国焘决裂,最终重新带领队伍北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顺利会师,完成了万分艰难的万里长征之路。

轻敌落败

如果说第一次的错误选择是陈昌浩被张国焘裹挟着走上了一条分立中央的歧路,还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他的第二次选择,却真正将他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昌浩

为了获取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成功拿到苏共方面的援助物资,1936年11月,红四方面军的部分部队改编为西路军,负责建立甘北革命根据地和打通国际援助的通道,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员,正是陈昌浩。

在挺进之初,局势还是有利的。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是西路军也成功的占领了古浪、永昌等地,并且逐步建立革命根据地。

但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中,以“二马”为首的马匪集团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支持之下,向西路军部队发起了疯狂的反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马”之马步芳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昌浩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严重轻视了敌人,对于建立革命根据地所需面对的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更是估计不足,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他所犯下的错误是致命的。

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兵力非常分散,再加上补给的严重脱节,也就从这时开始,西路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极端的困难之中,西路军战士虽然依旧英勇奋战,但无奈弹尽粮绝、敌众我寡,很多战士只能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拿起大刀和匪徒肉搏,伤亡十分惨重。战斗到1937年2月时,全部的兵力已经不足万人,而伤病员的比例却高达三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路军战士

然而,就在战斗已经进行的如此惨烈的情况下,陈昌浩还是过分乐观的估计了当时的局势,在他顽固的坚持之下,已经突围成功的西路军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倪家营,正是他的这一决策,令西路军遭受到了灭顶的打击,西路军进军大西北,打通国际援助的通道的计划因此失败了。

迷途知返

战败后,为了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陈昌浩和徐向前借宿在了一户老乡家中,但陈昌浩不幸染上了风寒、高烧不退,于是便提出病愈之后再回到延安,便吩咐徐向前先独自回延安向党中央报告情况。

可能在他的心中,也明白了自己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此时此刻他也更加愧对中央领导和在战场上失去生命的红军战士,因此在1937年6月,他回到了家乡,见了见多年未见的母亲后。随后,他便“视死如归”的回到了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

但是,中央对待陈昌浩是宽容的,虽然他打了败仗,但是由于他在那时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他还是被批准到苏联养病。

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漫长时间里,陈昌浩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回到祖国,他曾不止一次的向中央写信,但是都没有回音。

直到1952年,毛主席同意了陈昌浩回国的请求,阔别十年之久,陈昌浩终于又一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当鞋底踩到祖国大地的时候,陈昌浩感动的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昌浩

但是由于陈昌浩缺席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部队的授衔大会上,也自然而然的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考虑到陈昌浩虽有过错,但也在革命时间为红军做出了不可否认的功绩。因此,在1953年,陈昌浩被任命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而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四年。

在中央编译局的日子里,他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人,领导完成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为我国理论著作的编译工作打下了非常坚持的基础。

然而,在十年动荡时期,他曾经的错误又被有心人士翻了出来,进而对他展开了无休止的批斗,接连的辱骂毒打让他身心俱疲,这也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在1967年7月30日的深夜,他含恨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享年仅6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青集团

更可气的是,在他离世后,骨灰更是被以江青为首的反动派随意的抛洒在了野地里,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留下。直到1980年时,陈昌浩的名誉才得以恢复。8月21日,陈昌浩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由党中央为他正名,他是优秀的党员,更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不可否认的是,在革命斗争中,陈昌浩犯下过严重的错误,做出过错误的选择,给革命事业造成过巨大的损失。但也应当正视,战争背后不可避免的还有一些客观的原因,将全部的错误归结于他也是不公平的。

陈昌浩能够迷途知返,能够始终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紧紧守护,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为祖国的事业而继续奋斗,不可否认,他是优秀的党员,更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