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多次负伤,是十大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一位,但他从不提及这些伤痕背后的功勋,他唯一津津乐道的便是自己的办学经历。

1949年10月,在得知军委准备创立一所陆军综合性大学后,刘伯承第一时间给中央写信,请求让自己参与到这所学校的建设中去.为了表现自己办学的决心,他还辞去了西南局第二书记和第二野战军司令的职位。

但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用人之际,大家都以为毛主席不会批准他的请求.可令众人惊讶的是,在经过一夜的慎重考虑后,毛主席竟然同意了这封辞职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愿意在用人紧张的时刻,批准这封辞职信呢?刘伯承元帅又为何在建国之后毅然投身办学事业中去?

革命生涯的开始

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如今已经变成重庆开州。此时还是光绪年间,他们一家因刘伯承祖父的吹鼓手身份,而多次受到周围人的耻笑。在旧社会,这类职业一律被看作是“倡优”属于下九流的行当。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即使刘父饱读诗书,才学能力都不错,足以参加县城的秀才考试,但还是因为出身微贱被妒忌之人举报,连试题都没见到,刘父就被逐出考场,丧失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自此刘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十分不满,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即使家庭困难,但到了刘伯承开蒙的年纪,也还是把五岁多的他送去了私塾读书。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刘伯承从小就萌生了反抗清政府的念头,再加上后来入学的汉西书院,是西方文化和改良主义思潮的产物,书院院长一直秉持着教育救国论。刘伯承深受其影响,早早在心里埋下了办学的种子。

在汉西书院学习的那几年,他初步了解到了一些国外的情况,大大开阔了视野。后来因为其优异的成绩被书院院长资助,得以去到更高等的学堂进修。刘伯承在新的学校里受到的完全是西式教育,接触到的也是一些拥有进步思想的爱国青年,这群少年人满怀热血,私下还秘密传播一些进步杂志和革命书籍,因此顺利开启了刘伯承少年时期的爱国思想启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到了15岁这年,刘伯承因父亲病逝而被迫放弃学业,只能回家务农。昔日想靠读书改变命运,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梦想也化为泡影。

刘家四男三女,骤然失去家中顶梁柱后,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身为长子的刘伯承心疼母亲,为了帮母亲分担压力,年纪轻轻的他只能跟着一起承担生活的重任。在饱尝生活的艰辛后,刘伯承深刻意识到,这个腐朽的王朝一日不被推翻,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就一日没有出头之路。

随着思想的巨变,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也来临了。不久,辛亥革命应势而生,四川这边的革命党人也纷纷响应,通过建立新的四川军政府来宣布自己已经脱离清政府。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下,刘伯承毅然决然的剃掉了代表旧社会的辫子,并且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参加了反对腐朽政府的学生军。当时的他意气风发,满怀热血的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亥革命

革命胜利之后,他又捡起被迫放弃的学业,但这一次他不是为了飞黄腾达和改变自身命运而读书,他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他入读的高等学堂是重庆军政府开办,主要教授的是军事理论。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为后来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但学业优异,还毫无恶习,被同学们戏称为军中菩萨。

1912年凭借其优异的在校成绩,他被分配到熊克武的部队,不久后就升任排长一职。刘伯承因百战百胜的经历,被称为军神,但初出茅庐的他,打的第一仗竟是个败仗。

他参加的第一个战役是讨伐袁世凯,初次交锋因为经验不足而战斗失利,总结失败教训后第二次交锋便大获全胜,但最后由于力量悬殊,这场战争还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还被迫流亡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世凯

虽然在上海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他并不后悔,得知孙中山先生有二次讨袁的想法后,更是毅然决然的返回四川组织起义。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部队很快由刚开始的20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2000多人,最终成为四川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他们没有固定驻扎点,所以神出鬼没,常常给北洋军队来个突然一击,北洋军队甚至因此龟缩在城里,不敢轻易出来,而刘伯承也成为了川中名将。

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就在讨袁行动发展得如火如荼,一切顺利时,刘伯承本人却饱受伤残的折磨。在进攻丰都一战中,他亲临一线,却不幸连中两弹,一弹只是轻微擦伤,另一弹却直接穿透整个右眼,从此他便失去了右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身体上的痛苦还能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却是致命的!袁世凯一命呜呼后,曾经反对和拥立他的两派竟然握手言和了!他们忙着分赃,但为反袁斗争付出巨大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却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而他自己也因伤致残无人问津,刘伯承第一次怀疑起了自己的选择。

此时的他只能勉强靠教书度日,如果不是遇到了为他做手术的医生,还不知道要被埋没多少时日。之前他的右眼被穿透,恰逢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到处都缺医少药,又因为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口化脓感染以至于危及生命。好在有好友相助,他才能找到一名德国医生进行手术。

以前麻药的副作用相当大,刘伯承作为一名指挥官,必须保护好自己的脑子,所以他坚决拒绝麻醉。整整三个小时的手术,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甚至清楚的记得医生割了74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他惊人的意志给这名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宴会中,医生还专门向熊克武打听他的情况。得知刘伯承的事迹后,熊克武也相当佩服,他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派专人请回他,并任命他为第九旅的参谋长。

起初很多人因为他残疾的身体而多次耻笑他,但刘伯承凭着过硬的实力,用几场漂亮的胜仗回敬了这些人,从此他威名远扬,外界也没了质疑的声音。

十余年的川军生涯,让他落得个遍体弹痕只余一眼的结局。他的地位越来越高,名声也越来越响,但面对各路军阀只顾自己利益,内战不断,外有隐患的局面,他感到身心俱疲,心灰意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1923年,刘伯承再次因病休养,在他养病期间,其所在的部队接连吃了几个败仗,这顿时引起了上面的不满,派了无数说客来督促他上阵。但刘伯承早已看透了军阀,无事时提防有才之士,情况危急又以高官厚禄相诱,面对这种局势,他内心苦闷不堪,多次以伤残之躯拒绝。

在他陷入迷茫之时,两位好友为他指明了前路,一个是吴玉章,当时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暗地里还是共产党员,每隔三五日他就要来探视病情,并且顺便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他的介绍下,刘伯承又结识了杨开公,他是四川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他在之前就了解过刘伯承的事迹了,对他的人品才能十分敬佩,更是有意将他发展为自己的同志。他们经常结伴而来,与刘伯承彻夜长谈,几乎是朝夕不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玉章

两人的诚意让刘伯承很是感动,但他并不是随波逐流的人,再加上十几年来的军中生活,更是让他谨慎从事。如今社会思潮十分复杂,他对各个流派都不是十分了解,如果见到一面旗帜就倒,跟那些赶时髦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的婉言拒绝不但没有让杨开公感到不快,反而更是坚定了要把他吸收进党内的决心,这样一个在复杂局势中还能保持独立思考的清醒头脑,是一个多么难得的人才呀!

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形势越来越好,刘伯承虽然人在养病,但他一直都在关注外界消息,见到这种局势,他向往革命的心又开始萌动起来。此时川内正在大肆迫害进步人士,吴玉章决定到外省避难,刘伯承便跟着他一起出川,到实地去考察革命形势,再决定是否加入共产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世炎

1925年,刘伯承跟着吴玉章一起访问他的学生赵世炎,从他那里了解到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情况,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

此时的青年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深深感染着他,他从中看到了中国的新希望。这段时间他通过从西到东,由南向北的实地考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在救国救民,于是他下定决心坚决跟党走。此后,他更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60余年。

军神的办学事业

建国之后,因其在西南地区的经验丰富,中央特意任命他为西南局第二书记和第二野战军司令,本来他应该继续在军中服役,但在得知中央办学的消息后,他又想起了多年前汉西书院院长的教导——以教育治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1927年,他曾赴苏联留学,先后在多所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又担任过多所军校的校长,有着丰富的治校才能以及军事理论基础,由他办学再合适不过。为表自己的决心,他还专门写了一封辞职信给毛主席,信中坦言:自己愿意放弃一切职务,专心投入到办学事业中。收到这封信的毛主席喜出望外,刘伯承不知道自己的提议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确定学校地址设立在南京后,刘伯承便于11月末坐上火车奔赴南京,一下车就立马投入到教学准备和建校工作中。

次年一月,这所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校举办了自己的成立典礼,至此它就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高等军事学府了。在办学理念上,刘伯承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以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为座右铭,全心全意投身于党和军队教育建设事业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随着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学院不断扩大,学员人数也不断增加,教学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满足不了现有的教学需求,于是他派人到各地招贤纳士。刘伯承胆气过人,唯才是举,用人不问出身,他还大胆启用原本在国民党国防部任职过或者在国民党陆军大学执过教,担任过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人才。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他这样的胸襟,一开始很多学员认为这些人出身不好,不配当自己的老师,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是手下败将,思想都还没转过弯来。

刘伯承在此事上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这些曾经的国民党军官只是立场不同,并不能代表什么,如今他们为我军服务,自己就应该用人不疑。为了改变这些学员的看法,他还一个个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办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学员有意见,老师也有。刘伯承曾经聘请过一名苏联的外教,这位外教比较傲慢,并不将刚刚成立的南京军事学院看在眼里,甚至多次指责中方学员不懂军事。

为了灭灭这位外教的威风,刘伯承特意约他谈话,谈话过程中还全程用俄语讲述了自己对俄国军事理论的研究,他深厚的学识让外教感到惊讶,从此对他是心服口服,也收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轻慢态度。

正如毛主席所想,曾在苏联留过学,担任过其他军事学校副校长的刘伯承,的确是办学的最好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他秉承着治军先治校,育军先育人的理论,还对怎样办好学校有许多创新性的做法,而这些理论和实践,最终也开出了灿烂繁花,结出了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