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雾气沉沉的白天,我们站到了泰山脚下,望着云深不知去处的远方,丝毫感受不到山的深度与心胸,面前的也就是一个平坡样的山峦,荡平了所有的曲线与高低,就那样其貌不扬地占据着远方的地平线,似乎存心要让人在进入它的怀抱之后去感受一份惊喜,这就是山惯常会玩的绝技,用它的外表的平凡,让你放松警戒,而在你深入它的怀抱之后,给予你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的一幅广告图上,绘制了进山的路线,由此,挡在山外的视线,只能仰视着被山的外形的简陋而制约,而无法感受到山的内在的丰润与曲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着坡道向山脚下的车站走去,远处云雾缭绕,隐隐约约,仿佛在呼唤着上行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脚下,指挥若定的导游却大意失荆州,竟然忘记了带上游客交上去的身份证,于是,她只得回去取证,而我们呆在山脚下一直等到她的回来,然后,我们随着人流的峰谷,等待上山的车子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山全程太高,所以偷工减料,以车代步,直接把我们送到半山腰中天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子左盘右绕上了山,停在中天门,然后我们便下来,继续向上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迎天门,还一路平坦,这是进山的最初的深入的路段,故倾斜度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的风景,已经显示出山的人文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的转角处,招徕游客的招牌很有地方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山的石刻已经在不经意之间涌到了眼前,一路陪伴着向上的旅程。石刻大致有三种内容:一种是到此一游类型,一般都是官员在上面记录下曾经于某年某月到此来过,二是是对泰山精髓的点赞。三是现代人的手迹,比如毛泽东的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的两个字,便把泰山的神韵从某一个侧面勾勒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个字中,饱含着泰山的内质的散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刻抢占每一个细小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诗碑刻代表了现代人书法的最高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型的现代人的石刻,有毛体的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开始陡峭,考验体力的时间来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步桥边的小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五大夫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松山,意思是对面看到的都是长满松树的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山必有亭。下面开始冲刺最后的十八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眼望去,十八盘隐约可见,其实身在谷中,很难看到十八盘的全貌,也没有远望时感受到的那份惊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冲刺时间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升仙坊,南天门近在咫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八盘的最后一段路,极陡,极吃力,好在希望在前方,撑着向前,就可以把累抛在身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看到了南天门了,泰山,此刻与你实现了零度的接近。回想一下,泰山一路走来,比想象中要吃力得许多。在山脚下,还是云雾蒙蒙,但上山路上,还是感到盛夏的热气窒人,好在太阳一直被雾气遮掩着,山风从松树梢上掠过,会带来一阵爽心的清凉,消除了一直缠绕在身上的酷热,这也是登泰山时的意外享受到的清新的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