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电视剧《城中之城》:回答时代命题的重磅之作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作为一部聚焦金融职场生态的行业剧,《城中之城》细腻勾勒出金融领域里不同类型机构、不同岗位从业者的成长蜕变与人生抉择,丰富了金融行业题材中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突破这一题材的复杂性。近日,该剧研讨会在京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城中之城》的艺术价值,表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缺乏的是创造史诗的雄心。我们始终鼓励文艺创作者紧跟时代的脚步,触碰时代的脉搏,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包括我们各个重要领域、各个重要群体的一些重要事件,都是我们文艺创作最宝贵的素材、题材。《城中之城》敢于涉足这个最难的题材,我觉得创作者有这个雄心。”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毅表示:“上海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影视创新的源泉动力。从年初的《繁花》到今天的《城中之城》,都可以视作不同时期上海率先开展金融体制改革的真实写照。从题材的表达,拍摄的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创新和突破。《城中之城》通过影视语言,表达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这一重大的论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城中之城》在现实主义题材上的艺术成就和时代意义,表示“《城中之城》这个作品是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力度,广度,它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职场剧,也不是一个金融剧,不能这样看。它就是一个为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画像,立传,明德的剧,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既要直面人生、揭示矛盾,也要开拓未来、给人希望。”

《城中之城》在金融故事背景下,还选取了许多时下极具探讨度的社会议题,多维度展现近年来国内金融业改革进程。同时,通过两代金融从业者之间的思想传承和价值观对比,抽丝剥茧地呈现了人性挣扎的中间地带,刻画出丰富立体的“灰色人物”,引领观众思考正义与利益、法理与人情等严肃议题,拓宽了剧集的思想厚度。

对此,《城中之城》中赵辉的扮演者于和伟表示,“赵辉这个有灰度的角色是我之前没碰到过的,作为演员,我爱这种有灰度的人物,我觉得他具有现实主义的价值。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有灰度、有变化的,他们都是在黑白光影之间的‘灰’过渡,这是这个戏的特点。”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我们以往的作品比较习惯从两极塑造人物,但是人性的丰富、复杂,别是在社会现实面前,有些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是非对立和黑白分明的,这部作品成功地把人物放在这个中间地带”,在他看来,《城中之城》的创新之处在于“让我们认识到了电视剧其实也是人剧。赵辉这个人物远远跳出了银行剧,金融局,反腐剧本身,打通了人性和人心的通道。文艺作品除了歌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之外,在这种人性对立之间,还有一个丰富而广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恰恰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在这中间去见证世道人心,去描写故事人物,去写出真实的人性。”

针对文艺创作中“灰度人物”的塑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在发言中提出新的思考,“《城中之城》突破了题材的舒适区,把这些金融反腐的复杂性及艰巨性体现得非常好,进入了金融反腐的领域。其次,本剧突破了人物的安全区,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错综复杂的围猎和纠缠当中发生的变化。第三,突破了主题上的简单化,呈现了好人也有可能会变坏,要守住底线、守住初心更加困难,有非常强的教育和惩戒意义。”

《城中之城》编剧之一吴楠则结合原著小说表示,“《城中之城》电视剧的核心是一个人物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在小说里已经给了一个极好的基础。我觉得很多时候现实主义创作在破题的角度,我们需要作家、文学这样的开路先锋。我们从文学里萃取它的种子,重新生长自己电视剧的大树。作为一个编剧,能够在这样优秀的文学基础上,站在这个肩膀上往前走,是很大的幸运。”

剧集收获的反响,源于创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从而延展到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对当下的情绪表达。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帆表示,“《城中之城》展现的这种洪流中的大浪淘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书写。整个主创团队有着利刃扎心和冷眼入局的感觉,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投入到创作里面,可以给很多现实主义题材带来启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易凯秘书长在会议结束时表示:“《城中之城》是今年收视率最高的一部剧,可以说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折射出金融改革与时代发展的潮起潮涌。”

以人性剖析为引,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行业群像谱系,电视剧《城中之城》所具备的时代情感浓度和哲思价值属性,为日后同类型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有利参考。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