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欧洲,春意盎然。在欧洲调研十余天,笔者深刻体会到欧洲各界存在一定焦虑情绪。

具体来说,一是担心乌克兰危机看不到终点,进而严重影响欧盟的未来;二是担心随着中国"新三样"的崛起,中欧经济合作在下一阶段可能面临新的变数;三是担心2024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浪潮"卷土重来,导致欧洲被抛弃。

这三大焦虑,不仅在社会弥漫,而且成为欧盟智库关注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客观地说,短期内乌克兰危机仍然看不到和平的曙光。这种焦虑感不仅在欧洲蔓延,在全球范围内同样如此。漫长的战争可能导致俄乌战场"克什米尔化",即双方围绕现有的控制区进行拉锯。

作为世界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现有资源禀赋及国民素质支撑下,短期内被击溃是不可能的。而只要战争持续下去,在政治正确的绑架下,欧洲国家仍将继续援助乌克兰,哪怕自身经济已经不再景气。

无人知晓这场战争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俄乌在战场上最终分出胜负,才启动和平的进程。为了促成俄乌停火,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已经开展第三轮穿梭外交,但和平曙光仍未出现。原因不言自明,俄乌双方、美欧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盘算,很难达成真正的和解。说白了,各方在进行一场豪赌,都押宝对方先坚持不住。

在波谲云诡的环境下,国际关系虽然千头万绪,但永远不乏转机。如果欧洲真正希望走出焦虑,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将是各方不得不直面的难题,这也离不开中欧之间的合作。

(二)

许多人难以想象,经历2020年挫败的特朗普仍然具有如此顽强的战斗力。

作为美国的"民粹网红",特朗普精准拿捏了底层民众的想法,从而获得了大量稳定的支持者。

这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一定意义上,经济越好,支持拜登的人越多,反之,则支持特朗普的人越多。这种现象不仅在美国如此,在阿根廷也如此,今后也可能在欧洲复制。我们在德国的调研中,就发现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正迅速崛起。

这种现象将对欧洲现有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唯有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民粹才能被有效遏制,这也应该成为欧洲决策者深入思考的话题。而想解决经济发展的难题,欧洲很需要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当前中欧经济发展面临全新机遇,也遭遇全新挑战。在与欧洲智库机构交流时,频频讨论到欧美媒体炒作的"中国经济见顶论",但与会学者几乎都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仍然坚信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更认同需要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才能共同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

在十余天的调研中,笔者发现,相比于以往的欧洲,现在的欧洲更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需要争取更多的朋友。欧洲与美国不同,是我们可以争取的对象。

当前,中欧之间在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均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中欧之间如何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是摆在双方面前的重要议题。在德国调研时,华为、海航等中资企业均对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近期,中国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免签政策逐渐发挥效果,赴华的欧洲年轻人越来越多,让我们看到了中欧关系发展的新希望。

借着元首外交的东风,中欧之间更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未来发展,拉紧中欧人心民意纽带,坚持伙伴定位,找到经济合作的新动力,发掘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