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4年广东(清远)漂流文化旅游季暨广东漂流大赛在古龙峡景区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体育局、清远市人民政府指导,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清远市清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清远市旅游发展中心承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在清远市委副书记、清远市市长温文星的致辞声中,正式拉开帷幕。今年漂流文化旅游季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清远漂流产业的繁荣发展,擦亮清远“漂流之乡”的金字招牌。

奥运冠军亲临古龙峡赛场

为大赛呐喊助威

跟着赛事去旅行。清远古龙峡景区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单位,一直以来深受专业运动员和大众游客的喜爱。2024年,正值“体育大年”,多项国际体育赛事轮番上场,为进一步提高体育竞技氛围,由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焦刘洋、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双人3米板冠军罗玉通和2012年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花样游泳亚军陈晓君组成的奥运天团,作为广东·清远漂流文化旅游季代言人亲临古龙峡国际漂流赛场为赛事呐喊助威,并亲自“下水”挑战世界最长、落差最大的自然水域漂流赛道,为本次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冠军们在古龙峡国际漂流赛场用力地挥舞双桨,犹如蛟龙出海,劈波斩浪,坚定地向着漂流终点奋力冲刺,现场欢呼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响彻峡谷。赛后,世界奥运冠军焦刘洋在采访中说道:“古龙峡漂流作为世界知名的漂流赛场,整个赛道落差大、回旋多,真的很刺激、很好玩,不愧是漂流天花板。而且,古龙峡森林覆盖率很高,漂流一点不会晒,对女性游客特别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焦刘洋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她现场还表示,希望东北“小冻梨”到清远古龙峡打卡,“这里的漂流不仅可玩性强,而且美食、酒店一应俱全,欢迎老铁们来打卡。”

广东省漂流大赛

挑战世界落差最大的漂流赛道

作为广东(清远·清新)漂流文化旅游季的王牌赛事,今年广东省漂流大赛,31支来自广东各地级市的参赛队伍齐聚拥有漂流天花板之称的古龙峡国际漂流赛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裁判员发令枪响,选手们奋勇争先,相继越过单体落差17米的“飞龙在天”河段,五颜六色的橡皮艇从巨型的恐龙头骨雕塑中鱼贯而出,宛如一条长龙穿梭于绿水青山之间。古龙峡赛道两岸悬崖对峙,绿荫成林,翻腾的浪花不断拍打着岩石,选手们的橡皮在激流的跌宕起伏中奋力前行、搏浪飞舟,时而被汹涌的激流推向波峰,时而又被卷入谷底。经过一番激烈比拼,古龙峡代表队的赵国才、杨桂贤两位选手,凭借13分30秒的优异成绩在3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再次勇夺冠军殊荣。

本次大赛的主会场——古龙峡国际漂流赛场,是由国际漂流专家按照赛道标准精心设计施工,全程6.1公里,落差达378米,最快时速72公里,其最大坡降为9.5%,超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7.5%的平均坡降,多次承办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是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漂流赛道,更被誉为“漂流天花板,清远古龙峡”,是国内外漂流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超萌吉祥物首次亮相

清远“小麻鸡”欢乐启航

本次大赛除了有让人热血沸腾的专业组赛事,更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角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上万只憨态可掬的“小麻鸡”在绿水青山间上演了一场欢乐的水上冒险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远麻鸡,作为清远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以其别具一格的外貌与卓越的口感享誉四海。此次活动,以清远麻鸡造型为设计的吉祥物首次亮相于漂流赛事,它们带着各自的编号,欢腾地涌入漂流赛道,犹如瀑布一般倾泻而下,小麻鸡们在激流中奋力前行,或追逐嬉戏,或悠闲漂荡,犹如一群快乐的小精灵,为整个赛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200只小麻鸡脱颖而出,与之相对应的认领者将获得相应奖励。

甜蜜之约赴清远

百对新人共享文旅盛宴

缘起五洲,情定清远。全球百对新人游清远活动,是今年漂流文化旅游季的重头戏之一,漂流大赛启动仪式上公布了全球入选清远甜蜜之旅的100对新人名单并正式发出邀请。7月中旬,全球百对新人将来到清远开启甜蜜之旅,深度体验清远古龙峡漂流、清远北江等优质文旅资源,感受清远城市魅力。活动期间还有丰富的会有活动回馈游客,比如在5月20日当天,现场购买漂流门票的前100名游客,可以享受每张漂流票5.2元/人的超值价格;在5月6日至31日,游客享受景区漂流门票5.2折的优惠;清远“小麻鸡”将与东北“小冻梨”来一场“梦幻联动”,凡是东北三省居民凭身份证件享受免漂流门票优惠。

本次漂流文化旅游季活动相较于往年,规模显著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清远文旅部门将在即将到来的夏季,紧扣“水经济”这一核心主题,精心策划和组织各项活动,致力于将清远打造成为如同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旅游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网红城市,进一步提升清远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