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李刚教授介绍研究成果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对救护车上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尽早确诊并启动强化降压治疗,将显著改善其临床预后状况。今天下午,从欧洲卒中组织会议(ESOC)归来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李刚教授介绍了这一重要成果。他于16日在ESOC上公开发布了该临床研究研究,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同期发表相关论文。

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明确“脑出血强化降压2小时治疗时间窗”,即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小时内启动强化降压治疗,将收缩压降至130-140毫米汞柱,可减少25%的致残致死风险。

脑卒中,有着一个更为人熟知,也更让人们恐惧的名字:中风。全世界每年约有1370万人罹患脑卒中,中国发病率呈持续高位。临床上,脑卒中分为缺血性(约70%)与出血性(约30%)两种类型,相较而言,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较差。所谓“时间就是大脑”,院前启动干预是脑卒中救治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全球脑卒中救治指南亟需完善的薄弱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研究流程图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盲态终点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脑卒中急救车超早期强化降压研究(INTERACT4),覆盖中国东西部6个省及直辖市的55家医疗单位,入组超过2400余名患者,历经8年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脑卒中院前急救临床研究,也是首个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显著有效的临床研究。

记者了解到,2020年3月到2023年8月是脑卒中急救车超早期强化降压研究的入组阶段,共成功纳入2425名患者,分成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结果显示,对于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两组之间的3个月功能预后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超早期强化降压显著降低了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相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院前降压增加了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

“这是第一个在脑出血患者中明确显示强化降压显著有效的临床研究,为制定和修订脑出血治疗指南提供了高级别的证据支持,提示像缺血性脑卒中一样,脑出血也存在超早期的黄金治疗时间窗。同时,研究指出了院前快速鉴别脑出血并立即给予降压治疗是未来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方向。”李刚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李刚在欧洲卒中组织会议学术演讲

李刚在欧洲卒中组织会议学术演讲时专门强调,“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研究”,我国120急救体系中,救护车上配备了正规急救医生与急救设备,有资质、有条件针对脑卒中患者启动超早期强化降压,是该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

哈佛医学院急诊医学系教授乔纳森·埃德洛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社论中指出,该研究表明脑卒中的早期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重要获益,但这种治疗必须基于准确的早期诊断。“这也证明我国的脑卒中临床诊疗技术与研究能力基本与世界同步。”李刚补充道。

在院前急救阶段快速、准确判定脑卒中患者类型,并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临床研究和器械研发的重要方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长在国内较早探索建立“脑卒中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工作模式。李刚教授团队联手120急救中心建立培训课程体系及培训标准,依托互动电子病历系统及社区患者数据库,将脑卒中的院前识别率从24%提高到93%,血管再通治疗率提高了5.3%,为更多患者争取了有效治疗时间,也为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刚表示,成果仅是阶段性的,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出发,院前可推广的脑出血诊断设备有待开发;与此同时,缺血性卒中最佳血压管理策略仍待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要重视科技创新,要围绕临床上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疾病防治的难题,祛除疾病的痛苦,服务患者的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如是说。陈义汉还介绍,针对有潜在重要价值或者重要前景的医学科技创新,东方医院敢于从萌芽阶段即投入高强度经费孵化和扶持,而且上不封顶。对于可能改观重大疾病防治局面的关键技术、创新药物或者创新器械等的研发,医院愿意持续投入,愿意做重大科技创新的“长期主义”。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