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曾经是七、八十年代全民喜欢的纸质读物。而在连环画的庞大家族中,电影连环画又是其中的特别受到读者青睐的一个种类。

直到今天,电影连环画仍然没有销声匿迹。

比如,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连环画,至今还有新出的品种,亮相在已经相当寂寥的连环画界。

我们可以看到1964年的第一版《冰山上的来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冰山上的来客》出版了第二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的由深圳音像公司出版的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收入《百年电影、百年收藏连环画系列》中的一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收入《中国红色电影连环画丛书》中的一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包括绘画版《冰山上的来客》连环画,充分说明,电影连环画仍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为什么电影连环画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即使在影像资源相当容易接触到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可观的市场?

这其中必定有一种怀旧情结在内。但当年电影连环画的流行,不排除还有如下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重温电影。

现在看电影,很多观众还喜欢一刷二刷,试图通过重复观看,来更全面地掌握电影里显形的与隐形的资讯,获得一种看破“电影背后创作企图”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连环画正具有这样的功能,它通过静止的画面,帮助读者回顾电影里一闪而过的画面,获得电影常伴身边的慰藉感受。

二是帮助理解电影。

电影毕竟是一种皮相的表层影像,内在的贯穿在画面与人物中的逻辑链条,必须依靠观众的解悟能力,予以破解,所以,一部电影看下来,很容易产生不可解处,这时电影连环画便可以帮助了解电影的内在的故事逻辑性,让读者兼观众更轻松地透彻感悟一部电影的内在旨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电影出版社是当年出版电影连环画的主要出版社,今天看来,这些黑白画面的连环画,画面模糊,人物失真,大部分的文字图解也很粗疏马虎,但是,其中有一些连环画的文字,却相当具有功底,很有文采,对电影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文字介绍,这些连环画传播了电影画面之外的更具有文学性的深层内涵,称得上是电影连环画中的精品,这类连环画确实帮助了读者更深刻而精到地理解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收藏性质。

毕竟早期的时候,电影碟片还没有诞生,一个爱好电影的观众,喜欢收藏电影,也只有通过连环画来姑且充数了。

这正是七八十年代连环画大行其道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连环画顾名思义,它的画面应该来自于电影胶片,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也有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两幅画面的拍摄角度显然不同

比如,1978年公映的电影《东港谍影》连环画的画面,与电影里的镜头几乎没有相同的,这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

东港谍影》连环画的改编者正是电影的导演沈耀庭,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部连环画里的画幅,都是由导演提供的。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连环画的画面,不是由专业的连环画制作者从电影里拷贝下来,印成连环画的。

《东港谍影》连环画目前看到的是一版两印。第一次印刷时间是1979年6月,这一版印量45万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重印的时间,已经是1981年2月,这一版的印量是一个今天看来会目瞪口呆的数字:159万册,扣除掉第一册的印量,第二次印刷达到百万以上的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一本书能够达到一万册的印量,就已经相当的不错了。而在八十年代,一本连环画竟然能达到一百万册的印量,足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连环画勃兴到难以想象的凶猛势头。

就是这本《东港谍影》连环画,我们会发现书中的画幅,与电影里的镜头并不同步,至少可以看出,连环画里的镜头角度,与电影里的镜头有所偏离,而有的画面,是在不同时期拍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两个镜头的角度相同吗?

我们按照连环画与电影镜头的不同的性质略作罗列:

一是连环画画面与电影镜头的角度不同。

由达式常扮演的公安人员来到火车站追踪逃跑的特务,在连环画中,可以看到后边的醒目的“东港”的站标,但在电影镜头里,却看不到“东港”字样,显然,场面是一样的,但是拍摄的角度不同,导致画面的信息含量也有所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下面的一组镜头。由尤嘉扮演的公安便衣在火车上观察特务,连环画的画面与电影镜头拍摄角度不同,电影镜头的角度显然要比连环画里的画面高一点,另外注意一下,两个场景中,演员身后的背景布置也不同。电影镜头里可以看到演员身后挂着的白色的衣物的影像,而连环画里却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连环画画面与电影镜头的人物不同。

连环画里的特务抱着小女孩的场面,后面跟着的是一位妇女,而电影版里,后面跟着的却是一位男性老者。显然,连环画画面与电影里的画面不是同一时刻拍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景戏中,背景上的群众场面,连环画与电影镜头完全不同。下面的一组镜头中,后边的群众队伍摆放的位置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连环画画面与电影镜头的场景不同。

不可思议的是,连环画里的画面与电影镜头里的同一场戏份中,人物所处的场景却不同。

下面是两个幕后特务头子会谈的场面,人物造型基本相同,但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完成不同,看一看人物坐的沙发道具,沙发上的装饰布的形状完全不同,给人的感觉,是动用了两个沙发拍摄了这样的不同的镜头。背景墙的布景也不同。看样子这场戏至少拍了两个场景,才会导致连环画与电影的取景框内的画面内容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火车上的逮捕特务的场景中,注意一下墙上的位置,连环画里,并没有出现挂着的标语,而在电影镜头里却多了一个标语。显然,电影镜头要比连环画的场景拍摄得更晚一点,连环画的画面拍摄的时间更早,拍成之后,觉得人物的后景有一点空旷,便挂上了一个标语,重新拍了一次,成了电影里的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人物在剧场前面的一段场景中,人物的动作是一样的,但是后面的背景却完全不同。这是由于镜头的角度不同,导致了背景呈现在画面里的影像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是连环画里的镜头,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

连环画里的一些镜头,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

在连环画里,达式常扮演的公安人员,有用喇叭讲话的场面,但电影里并没有这个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里出现了造船厂开大会的全景,但电影里却没有这个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里的特务上火车的时候,还回头朝后边看了一眼,但电影里并没有特务回眸一望的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连环画的画面,可能来自于拍摄电影现场的试排的镜头,从而导致了连环画画面与电影镜头之间几乎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如果不逐一对照,还发现不了连环画与电影之间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一下,上面的镜头是不是同一角度拍摄的

由此我们看出的是一部电影拍摄的背后,投入了相当大的重复劳动, 一个最终镜头的定型,依靠的是大量的前期排练付出的劳动,从而导致了不同来源的电影画面,会出现画面上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的镜头角度相同吗?

这样看来,《东港谍影》连环画也是一部少见的连环画画面与电影镜头不相吻合的特殊异类,似乎是平行空间里两个影象轨迹,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确实是一个电影史上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