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十五里村,树荫下的蚕房里,肥嘟嘟的蚕宝宝慢条斯理地啃着桑叶,沙沙作响的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香。而游客们则跟随村民的指引采桑、喂蚕,在农事体验中直观感受当地世代传承五百年的蚕桑文化。近年来,一些“松弛感”十足的小众目的地成为旅游新爆点。在“蚕式”慢生活里舒畅心境,十五里村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这座曾闻名一时的蚕桑专业村,家家户户栽桑树、养蚕自缫土丝,直到产业式微,蚕厂弃置,村庄日渐衰败。所幸陈旧刻板的思维方式终被敢于创新的文旅发展思路取代。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原力,十五里村尝试赋予乡村空间以生活和诗意、理想和志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十五里村蚕厂重新焕发生机 松阳供图(下同)

抽丝剥茧

在成为“宝藏”旅游目的地之前,十五里村曾是古市镇的后进整转村。当时这里的基层组织疲弱涣散,账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闲置失管,环境更是“肉眼可见的脏乱差”。

“你看,这是湿地改造前的样子。”十五里村党支部书记谢挺华谢挺华指着一张村庄旧照直摇头。当时村里的小溪、小池塘淤泥堆积,是村里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集聚地,松阴溪畔的滩涂乱石成堆、杂草丛生,就连本地人都不愿意靠近。村民房前屋后堆满了杂物、柴火,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谁看见都头疼”。

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2018年起,十五里村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初推进工作很不顺利,习惯了散漫生活的村民并不配合,于是古市镇相关负责人和驻村干部组成整转班子,蹲点在村定目标、出点子,把大道理掰成大白话挨家挨户地说,“家乡变美了,游客才会进村,大伙儿才能挣着钱”。与此同时,村两委密集召开村民大会,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表率,一对一监督”,最终发动了所有农户都参与到环境整治中。

经过一年多的“持久战”,村里的破旧房屋和违法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舒展自在的乡野风景;臭水潭变成了绿植环绕、水面清亮的湿地公园;荒滩被改造成葱茏的草坪、连片的桑园和亲子游乐场……很显然,“花园乡村”建设已经渐入佳境。

破蛹成蝶

美丽村庄“初长成”,但十五里村人并没有沾沾自喜。“村居的‘颜值’是表面文章,等新鲜劲一过,人气就散了,将来怎么办?这才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谢挺华很清楚乡村发展的优势与隐忧。

桑叶是松阳县历史上的“三张金叶子”之一,与茶叶、烟叶齐名,据当地史料记载,十五里村种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上世纪七十年代,蚕桑业成为十五里村的主导产业,当时松阴溪畔160余亩溪滩地种满桑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可惜好景不长,十年间,国内蚕茧市场一路走低,茶业逐渐取代蚕桑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但与松阳县其他生态资源更优越、茶业发展更久远的村庄相比,十五里村只能算资质平平。“我们不想参与同质化竞争,没有胜算嘛。”率先扛起蚕桑大旗的纪金法,是村里第一批蚕桑承包户,以他为代表的许多村民认为,十五里村要吸引游客,仅靠山水是不够的,“得打个性牌”。

尽管蚕桑业在当地衰败已近40年,但以桑蚕引流的思路,很快照进了现实。2020年,村里引进了4个桑叶新品种,在溪滩地上覆土建起了50余亩桑叶种植基地,村民还纷纷拿出了家中留存的种桑、养蚕工具,筹建起蚕桑研学中心(文化馆)。

为了确保新建筑的造型能完美融入村庄风貌,十五里村人干脆把过去荒废的老蚕场、老水塔改建成研学中心,打造出养蚕室、创意工坊、休闲空间、废墟花园、研学教室5个功能区块。同年“五一”假期,研学中心开门纳客,此后一年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这些天,村民们正忙着在桑叶种植基地采摘桑叶、打包装箱,发往位于嘉兴市的一家文旅公司。“通过接收企业订单,每公斤桑叶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0元,一年下来,也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收入。”谢挺华说,“订单式”销售桑叶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大家的增收渠道。

对纪金法这批“元老级”蚕农而言,如今的十五里村无疑是值得自豪的。“我经常到研学中心走走看看,发现了不少新鲜玩意,比如能吐彩丝的蚕,孩子们亲手做的蚕茧花、蚕丝扇。以前我们只知道种桑、养蚕、缫丝,从没想过单调无聊的农事也能玩出这么多花样。看来,老产业传到了年轻人手里,能发展得更好!”

振翅飞翔

过去,村里的财务支出不灵活,导致项目投资成本高、价值难以体现。面对这一乡村建设的共性问题,十五里村成立了全县首家村集体全资企业——松阳县松瑞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由十五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百分百控股,公司盈利后,以股份分红的形式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亲子体验项目

与管理相对松散的合作社不同,公司运营有着更健全的管理模式,经营上也更灵活。从蚕农到股东,对于村民身份的转变,让公司总经理吴晓素感触最深的是,“大家挣到了‘多头钱’,除了种桑养蚕,还能打卡上班拿工资、年底领分红”。

同样在2020年,十五里村通过“双招双引”成功引进浙江乐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松瑞文旅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将村里荒废的110余亩空地改造升级为“乐成长”农耕亲子乐园,同时配套建成卡丁车、游船、小火车、户外烧烤等游玩项目,由双方共同开发、运营。

“过去村里的体验项目单一,对游客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亲子乐园开业后,节假日的客流量直线上升,园内游客爆满是常有的事,村里也一下就变得热闹了。”谢挺华说,项目运营半年多来,村集体增收已超过16万元。

最近三年,松瑞文旅还在十五里村连续举办了桑葚丰收节系列活动,以农业搭台、文旅唱戏、党群助力的模式,在研学中心设立基地,通过村校、村企战略合作,开发蚕桑研学线路,带动桑葚农副产品开发、销售,助力村集体农文旅产业升级。如今,十五里村已打造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由松瑞文旅开发的桑葚酒、桑葚干、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有效拉长了桑蚕产品的消费周期、延伸了产业链。

在谢挺华看来,乡村就像一艘巨轮,承载着无数可能性,而产业就像抛下水的锚,让轮船可以随时停靠、获得补给。“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产业发展,它带来了增收,解决了就业,还保护了传统文化,对村风民俗的改变、生产观念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未来,与蚕桑IP相关的产业还会继续在十五里村延伸拓展,其中包藏着乡村振兴的雄心,“我们想成为蚕桑文化的输出者。”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通讯员 潘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