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央企及各级地方国企纷纷设立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以提高自身资源配置能力,根据供应链公司的设立主体、功能定位、股权架构及业务发展阶段四个维度,笔者将国有供应链企业进行梳理与分类,以供企业设立供应链服务公司进行借鉴。

01

设立主体

根据大股东的国企类型,可以将国有供应链企业划分为四类,即央企所属供应链公司、省属供应链公司、市属供应链公司及区县供应链公司。其中,央企所属供应链公司,大股东为央企或其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省属供应链公司,大股东为省管国企或其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市属供应链公司,大股东为市管国企或其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区县供应链公司,大股东为区县国企或其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

02

功能定位

国有供应链企业可以划分为两类,即服务于集团主业的供应链功能公司与独立市场化的大型供应链集团。前者一般为集团达成指标任务的主力军。国企组建供应链公司,将自身的信用资源、金融资源(如银行授信)、产业资源、科技资源、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如园区)、服务资源(如港口服务)等进行导入,然后用新的组织方式、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产要素,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重新优化全局性的资源配置,最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营规模的极大增长。

对于独立市场化的大型供应链集团,集团则希望其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持续优化业务布局,全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具有全球布局能力、全国竞争力的内外贸易综合型“链主”企业。

03

股权架构

国有供应链企业可划分为全资供应链公司与合资供应链公司。其中,全资供应链公司指央企及地方国企或其子公司对供应链公司100%持股,股权与管理权高度统一;合资供应链公司指通过广泛吸引其他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现供应链公司平台化升级,以系统性降低快速做大规模带来的风险。但?欢迎戳链接报名5.31-6.1的线下课程,实战专家给你解答!

04

业务发展阶段

各级地方国企设立的供应链公司发展程度不一,可以将国有供应链企业划分为五大类,即传统供应链服务公司、供应链综合服务公司、全产业链服务公司、产业链运营服务公司以及个性化供应链服务公司。

传统供应链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为单一环节服务,如原材料采购、产成品分销、库存管理、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一般为多点对接。

供应链综合服务公司将“单点服务”升级为“综合服务”,提供的服务内容从单一环节服务,升级为原材料采购、产成品分销、库存管理、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一揽子综合服务,通过制订采销计划、跨区域运输以及提供其他综合服务,有效解决大宗商品物资在时间和空间上错配的问题。

全产业链服务公司在产业链某一环节为客户输出“综合服务”,形成客户粘性、渠道优势后,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综合服务”。

产业链运营服务公司在全产业链形成服务和产研优势后,切入有赋能价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形成“供应链服务+生产制造”的产业链运营模式,进一步提高综合收益水平,熨平周期性波动。

个性化供应链服务公司随着前几阶段的深入发展,依次形成综合服务模式、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产业链运营模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客户分别或叠加提供以上服务。

近年来,随着74号文等政策出来,国资委对于国企从事供应链贸易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督促越来越多国企回归主业主责。以前那些搞虚假流量的供应链公司,或者是主业不是贸易业务的公司就必须要做好业务转型。但怎么在既合规又风险可控还能有营收和利润的前提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

所以,我们计划于5月23-24日在南昌开启第六期“十不准下供应链业务的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保量增量培训”,集结来自风控、审计、控货、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专家,分别是具备10多年供应链风控实战经验的风控专家、给厦门三剑客和多家央国企做审计咨询服务的审计专家、专注研究货权风险管控及全国可流转仓单体系建设的控货专家、拥有20多年产业互联网构建及在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具有实操经验的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老炮、给多家金融机构及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做咨询培训、规划指导的资深供应链金融专家,5位专家强强联合,基于多年从业实操经验,给你讲实在的风控要点、审计注意事项、业务转型及增量发展路径。

课程核心话题如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抓紧锁定名额哦~

1.如何记账、签合同、运营等,才经得起审计的问询?

2.如何做好内控,避免监管部门认定为“会计核算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健全”?

3.是否上游为预付、下游为应收就一定是融资性贸易?

4.如何实质控货,怎么做才算“到位”?

5.如果真实业务场景中只能原地货转或直发怎么办?

6.“瞬时转移”的问题怎么解决?

7.具体什么情况下才能按全额法确认营收?委托加工如何记账?

8.除了大宗贸易,还有别的方法能获得营收吗?

9.如何立足本地实际、本地特色产业重新获得业绩?

10.如何避免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骗局?

11.团队人员严重不足,如何高质量实现那么多目标?

12.国企如何与民企合作,快速解决规模等问题?

13.头部/典型供应链公司是怎么做的?有何可借鉴案例?

来源:和君咨询

作者:周雨燕 和君国有资本与国企改革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