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播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年轻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可有些学生却走偏了,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进行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5月20日《法治日报》)

大学生开直播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此前就有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61.6%的人就业时会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职业。实际上,不少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成了“网红”,进入了直播行业。

大学生想当网红,喜欢直播行业,本无可厚非,但大学生开直播暴露出来的一些乱象,却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大学生主播的权益保障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未经他人允许在宿舍、教室开直播,可能侵犯同学、教师的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还有大学生直播涉嫌违规低俗内容,如有大学生主播在直播时出现出现“擦边球”性质的言语、动作等行为,等等。

大学生开直播,不能扰乱了学校教学秩序,影响其他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也不能进行违法违规直播。大学生直播应该更多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或是展现自己的才艺,利用自己的兴趣与所长进行泛知识类直播。

大学生开直播,能够吸引不少学生关注,很多早就走出社会的成年人,对于大学生生活也充满兴趣与好奇心,这也让一些“大学生主播”吸粉不少。“大学生”标签可以成为“流量密码”,但不能成了消费的对象,不能成了违法违规直播牟利的工具。

对此,直播平台要能担起自身的管理责任,严把内容审核关。具体到大学生直播乱象问题上,平台要加强对“大学生主播”的管理,及时叫停侵犯他人隐私、进行低俗直播的账号。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红”观,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对参与直播的学生,要能引导他们合理合法进行直播,要为校园直播划清清晰的边界,还要提供必要支持,保护好参与直播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直播不能走错了“通道”,陷入“流量泥潭”。直播是大学生群体向外界展示自我及校园生活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不能被低俗等违法违规内容充斥、污染,这个窗口要让社会窥见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和校园生活。开直播的大学生不能被社会不良风气“带偏”,进而反过来侵蚀社会风气,也不能为了利益,为了满足一些人的“恶俗趣味”丢失了自己的底线与原则。

整治大学生直播乱象,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擦亮大学生群体、大学校园对外展示的窗口,在净化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通道”。要让大学生直播成为“价值出口”,而不是成为“负能量集散地”。

文/戴先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