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研究当时的欧洲最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后,苏联红军也研发了自己的波波德冲锋枪,其内部结构类似于德国的MP-28冲锋枪,使用苏式7.62毫米手枪弹。不过,这支冲锋枪的可靠性比较差,而且制作工艺复杂,难以大规模生产,完全不符合苏军轻武器的装备传统,因此只有少量生产,在苏芬战争中也被证明其难以与芬兰的索米冲锋枪相匹敌。苏军迫切需要一种适合自己的冲锋枪来重新夺回近战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枪械设计师乔治·斯帕金设计出了著名的波波沙冲锋枪,并在1941年投入量产,这支冲锋枪在当时采用了很多特殊设计来降低成本和制造工时,其枪托和枪管采用老式莫辛纳甘步枪的零部件,这样就不用重新制造,同时在其他国家还是使用切削工艺生产枪械的时候,波波沙成为少数使用冲压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冲锋枪,极大地降低了生产难度,便于大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波沙冲锋枪发射7.62X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威力强大,穿透力惊人,有效射程200米,远远胜过德军MP38/40冲锋枪的100米,使用35发弹匣供弹,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使用71发的弹鼓,尽管这样会增加重量,不过,相比德军冲锋枪的32发弹匣,波波沙的火力持续性有很大优势。苏军深得军用冲锋枪精髓,军用冲锋枪更注重的是猛烈的火力压制能力和可靠性,大量生产以装备,而德军的MP38/40冲锋枪设计精良,制作精细,射击精度高人一等,更符合后来的警用冲锋枪标准,但在二战的激烈战斗中,经常被火力猛烈的波波沙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战中,波波沙总共生产了超过600支,苏军大量装备,甚至出现整连整营的士兵装备波波沙,胸挎装有弹鼓的波波沙冲锋枪的红军士兵成为二战的标志之一。1943年,在波波沙冲锋枪上进一步简化的PPSh43冲锋枪出现,使用了全金属结构和MP38/40那样的折叠枪托,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时,节省了木料,同时由于使用折叠枪托,全枪重量和体积下降,更加适合于巷战,这一点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也得到了验证,中国军队在坑道战中更加倾向于使用弹匣的PPSh43冲锋枪及其国产型号50式冲锋枪,其体积和重量较小更适合在坑道中迅速反应。不过,其不能使用弹鼓而只能使用35发弹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这些苏联冲锋枪随着苏军进军东北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在日军的残酷打击下被迫避入苏联的抗联残部也大量装备了苏制冲锋枪,此外,苏军还向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移交了少量苏制冲锋枪,这一点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有所体现,剿匪小分队就装备有苏联的铁把冲锋枪,指的就是PPSh43冲锋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PPSh43冲锋枪不仅可以使用苏式的7.62毫米手枪弹,还可以使用7.63毫米毛瑟手枪弹,而中国有大量的毛瑟自动手枪,在弹药方面不存在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后,中国军队仍大量装备这些二战时代的苏制武器,不过,很快就在全面换装56式枪族之后将其退役,除了一部分装备民兵之外,很多都作为军援送到了其他国家,诸如越南,至今越南民兵训练还可以看到这些老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