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最近咨询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特别多,如果资金可以放满一年的话,我会给客户推荐这两天就要发售的某款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在3%至3.2%之间,产品属于二级低风险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之前推出的系列产品都顺利到账,目前已经有很多老客户提前预约了。”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小豫在5月19日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

小豫表示,近段时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主动咨询银行理财的客户变多了,甚至部分客户已经将定期存款转换成银行理财产品。毕竟相对于中短期定期存款能拿到的利率,一、二级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更“香”。

实际上,“存款搬家”正在上演。央行日前披露的《202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但4月单月却减少了3.92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85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87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0.33万亿元。

经济观察网注意到,为应对净息差持续承压,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在2023年已实现“三连降”,近期又有多家银行相继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并暂停新发大额存单产品。

与此同时,在今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启严查“手工补息”,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维护市场合理竞争秩序,强化存款利率调整效果,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基于此,兼具流动性和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在受到储户的青睐。

从规模上看,银行理财产品正在止跌持续回升。中信证券研报测算,2024年4月理财规模增长至29.28万亿元,远超此前预测,突破29万亿元关口。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42万亿元,环比增加2.34万亿元。此外,华西证券研报显示,5月以来银行理财延续前一月的扩容态势,5月5日至5月12日理财规模环比增1757亿元至29.42万亿元,不断创年内新高。

对此,中信证券认为,除季节性修复外,存款降息和对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储行为的禁令是推动理财规模高增的主要原因。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记者表示,债市持续走牛也是银行理财规模实现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积极的宏观政策以及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望延续,刺激更多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也给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各类投资产品对比来看,股市、基金等理财通道仍然在修复过程中,居民储蓄意愿持续升高和存款利率的降低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表现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就成为低风险偏好群体的理财首选。”王蓬勃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持续攀升,但收益率却有所下滑。

普益标准日前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20%,环比下跌0.23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30%,环比下跌0.16个百分点。

小豫告诉经济观察网,近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虽然整体上有所波动,但风险可控。考虑到客户风险偏好下行和稳健投资需求增强,最近主推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仍集中在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

“风险系数是三级和四级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受债市等影响收益波动会比较大,担心后续债市继续调整,我一般也不太给客户主动推荐,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客户。”小豫说。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后续走势,民生银行首经团队研报中指出,从中长期角度看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其一,在央行引导下,长债利率上行压力相对明显,或对长期限理财收益形成一定拖累;其二,当前理财市场的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偏高(2023年末存款类持有比例约26.7%),受存款利率下行风险影响显著,后续随着存款自律约束加强和保险资管的协议存款配置通道被切断,理财收益或进一步承压;其三,赎回潮以来学习效应导致机构行为有所趋同,“低波、稳健”的经营模式也会对理财收益提升带来约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青经济观察报记者

经济观察报记者
华东新闻中心
主要关注金融领域,重点报道银行、保险和金融科技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gq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