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前的“滨州”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直在想象。一百年前,有没有人用照相机记录过滨州?

——有,真的有!

2009年,远在英国的塞莉·罗(Celly Rowe)女士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滨州日报社,说她的家里存有很多或许对滨州这个城市“很有价值的记录”,这些“记录”来自于她的外祖父——赵诚。

1897年,英国人赵诚(Alfred Ernest Greening)来到滨州北镇,在黄河大堤下建起鸿文教堂、鸿文中学,又在北镇街建起了鸿济医院。赵诚在中国滨州待了近40年,办学、行医、传道、做慈善的同时,他用照相机记录下了当时老北镇的一些碎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百年前的影像记录中,“北镇”、“邹平”、“青州府”分别被英译成“Peichen”、“Tsouping”、“Tsingchow Fu”出现在部分照片的注解中。一百多年早已物非人也非,我们只能借助精致隽秀的手写体注解,试图了解这批模糊的黑白影像,以此想象百年前的“滨州”及其周边,乡间风土、山河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以“文化馆: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主题,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滨州市文化馆、山东滨盛文旅集团借助于自身优势让史料图片“发声”,助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再识“百年前的滨州”成为可能。相信展览的举办也必将对“在滨州 知滨州 爱滨州 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讯员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