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北京时间5月20日20时59分将迎来小满节气,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相继进入夏季。此时节,熏风徐来,麦穗摇曳,落红满地,有诗云“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传统历法,也是农耕时代的实用知识,经过数千年实践和不断调整,最终确立了先后顺序,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但小满之后却没有大满,而是芒种。

“这样的安排,是古人洞察世间万事万物的聪明睿智,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深邃的大智慧,充满了人生哲理与思辨。”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解释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8日,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化皮镇化皮村农民在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图片来自中新社)

有丰收之乐,亦有成熟之美

宋代欧阳修曾以“小满”为题作诗曰:“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大意是,在小满时,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声声啼鸣,明月照亮了万里长空。我最喜欢观看这个时节田垄间的麦子了,在初夏的风中轻轻摇曳笑看那满地落花。欧阳修寥寥几笔,写尽小满时乡间美景,令人心醉。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麦熟的金黄色总给文人雅士们很深刻的印象,不过,小满时节的“成熟之美”和“丰收之乐”也寄身于南国枝头上橙黄色的枇杷和紫红色的杨梅。

明代诗人李昌祺在《小满日口号》一诗中写道:“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整个林子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满树都挂上成熟的枇杷,正等着人们去采摘。

不止枇杷,还有杨梅。清代诗人王泰偕说:“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表示,摘一颗枇杷或杨梅放在嘴里,轻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液,在唇齿间流淌,在味蕾上跳跃,汩汩生津,回味无穷,这也是夏天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7日,“小满”节气临近,江苏省淮安市清晏园的枇杷黄了。(图片来自中新社)

虽为节气,亦是人生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笔墨诉说对小满的喜爱,除了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致,更爱“小满”二字的意境和内涵。二十四节气名称中,一般是小和大相对,比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唯有小满“别具一格”,其后是芒种,没有大满,此为何哉?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说,小满的命名体现了哲学智慧。满则溢、盈则亏,自然之道;物极必反,因此满招损,谦受益。小满,不疾不徐,虽为节气,亦是人生。于生活而言,小满是知足,也是期待。

中国人非常注重把握事物的量度:“满招损,谦受益”“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旦达到极点,必然开始衰落。大满不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也不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未满,方获上升空间;唯有小满,才有前进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8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赵李新村的农民在查看小麦长势。(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庸”在东方,也在西方

中国人“小满”的智慧无处不在。例如著名景点黄山宏村的“月沼”,当地人叫它“半月塘”。视频博主李筱懿感叹说,古人常说“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把它修成圆形,岂不是更圆满?但这不符合中国人的智慧。网友留言道:“人生小满,足矣!”“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残荷尚且有自己的美,所以小满即可,不必万全”。

同时,西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中的“middle way”(中道)也强调过犹不及,如勇敢就是在怯懦与鲁莽间保持“中道”。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介绍说,汉语的“中庸”与西方哲学的“实践智慧”,的确有相像之处,但二者亦有根本的不同,即,西方的“中道”或实践哲学有其形而上学预设。

孙向晨表示,在“中庸”背后,则是一种源于汉语传统的世界观,我们讲“天、地、人”三者是一个世界。“中庸”的平衡,是在天、地、人之间的平衡,所以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说法。(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光明日报》等

编辑:崔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