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妇女报》的最新操作着实引人深思,其在胖猫事件前期的静默与如今急于进行的深刻反思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替谁们在反思?

关于“胖猫事件”,从最新的官方通报中,确实难以找到直接证据断定谭某涉及情感操控或存在“捞女”行为,而胖猫本人的情况也非一目了然。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支离破碎,只能依靠这些片段尝试拼凑事件全貌。最新官方通告出来后,大家纷纷指责胖猫的姐姐刘某是在利用弟弟的的死吃人血馒头,这是站在旁观者的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一位痛失弟弟的姐姐。我们或许应当更加倾向于相信,刘某是以她自己的方式,竭力为弟弟寻求应有的正义和公道。

在这个标榜“开放”的时代,连潘金莲都能被某些言论重塑为清白无辜的形象。相比之下,胖猫殉情的做法,在大家眼中更容易归咎于自己的内在因素,而非谭某的责任。谭某似乎无需承担任何后果,谭某也不需要付出什么,她也不应该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因为这是个“开放”的时代。但问题在于,难道谭某的行为就是对的吗?姐姐维护弟弟,不想让弟弟枉死,就该被轻易贴上“吃人血馒头”的标签?我们往往自诩客观公正,实则很难真正站到受害者的位置去感受和思考。试想,一个年仅20岁的弟弟,仅仅因为认识一位27岁的女性,只因他痴情,便要承受生命的代价?这背后的复杂情感与责任归属,远非几句简单的指责所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