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在网上很火:

#带芬兰家人体验汉服婚礼#

冲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榜,全网超过400w播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好奇,十点君点开了视频。

扑面而来的,是仪式感拉满的传统中式美学:

凤冠霞帔、八抬大轿、钿钗礼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站@雨琪在芬兰

美,真的太美了!

这些年,西式婚礼的西装白纱看了太多。

回过头,才后知后觉:

咱们中国人的汉服婚礼,蕴藏的端庄大气,美得太有质感和深度了。

不止十点君这么想。

有许多网友也在视频的评论区感慨:

“我们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全世界都找不到替代!”

“这是只属于咱们中国人的婚礼,拍的比电视剧还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汉服婚礼,自然要先聊聊雍容华贵的婚服。

如今的新人,最喜欢的是明制婚服:

新郎要穿“状元服”,戴乌纱帽,穿圆领衫,再束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站@雨琪在芬兰

新娘则穿大名鼎鼎的“凤冠霞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站@雨琪在芬兰

每次看到,十点君都会想起《红楼梦》中的那句: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凤冠霞帔”其实代表了两样东西:

凤冠,是头上戴的饰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霞帔,则是身上披挂的飘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站@雨琪在芬兰

在以前,凤冠霞帔可不是寻常女子能穿的。

唯有出身富贵人家的女儿,才有资格穿戴凤冠霞帔。

在明代,凤冠霞帔甚至一度只允许皇后穿戴。

富贵大气,可想而知。

由于凤冠上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做装饰,所以非常的重。

单个凤冠就要十几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站@雨琪在芬兰

为了保持凤冠不掉,新娘往往要保持很端正的仪态。

名副其实的“欲戴凤冠,必承其重”。

比起端庄大气的凤冠霞帔,唐制新娘婚服“钿钗礼衣”则更华美性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站@雨琪在芬兰

由于唐朝思想开放,所以唐朝女子结婚大多穿着交领或坦领襦裙,再以薄纱作为外搭。

正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慢束罗裙半露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那时女子的婚服都是绿色的,有“红男绿女”的寓意。

直到明代,才把女子的婚服改成了红色,代表“双喜临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唐制新娘婚服,基本都是红色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是婚礼,自然少不了“迎亲”。

在古代结婚讲究“三书六礼”。

从结婚前,到结婚时,再到结婚后,有一套庄重且繁琐的礼仪。

严苛的仪式感,是对婚姻这件人生大事的至高尊重。

“婚姻,绝非儿戏。”

不过传到我们现在,已经省去了绝大部分的流程。

只保留了其中最隆重的礼节:

迎亲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

新郎会在一大早骑着马,带着八抬大轿来接新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到新娘家门前,需先报上“通关密码”: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

这是从唐朝开始流行的“催妆诗”,以催促新娘要尽快梳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随后,和我们日常的婚礼一样,新郎为了见到新娘,也要“过五关斩六将”。

不同的是,他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迎亲片段:

“由小姐出令,新郎及伴郎团应战,请问姑爷是否能来应战?”

“能!放马过来!”

新郎口号喊得响亮,但听到第一个考题就傻了眼:

“请对战带‘花’的诗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晨丫丫

新郎在原地愣了3秒,还好他身旁的小孩哥及时出手相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后新娘又接连要求对战带“好、月、圆”的诗句,想成就两人的“花好月圆”。

不曾想,新郎只答上来一句,其他全由“小孩哥”代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晨丫丫

也难怪网友们锐评:

“要是没有小孩哥,这新娘就接不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之后,是新娘的“出阁礼”。

首先要为新娘整理妆容,名为“开面”。

这是女子“未婚”与“已婚”的分界。

“一根织锦红棉线,喜为新妇吉开颜,左扯三下中状元,右扯三下福满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安晴LOVELY

再来是新娘母亲拿着柳枝沾上水,在女儿头上轻洒:

“一洒驱邪岁,岁岁保平安。

二洒添富贵,夫妇妻荣贵。

三洒贺万吉,诸事皆大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安晴LOVELY

开面礼成后,母亲将用梳子为女儿梳头。

“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求。

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

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安晴LOVELY

最后,则由母亲为女儿披上吉服,意在“集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安晴LOVELY

整个接亲中,最感人的部分必然要数仪式最后的“拜别父母”。

曾看到一个视频:

新婚夫妇拜别新娘的单身母亲。

仪式开始,是母亲上座,新人跪听母亲传家训:

“以正心律己,以容心处家。

愿婚后,恩爱共缠绵,福禄寿相同。”

“儿谨记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随后,先是新姑爷给丈母娘奉茶,响亮地喊第一声“妈”。

母亲如果对姑爷满意,喝了茶,就要给红包和祝福。

然后母亲要为女儿送上嫁妆,并送上自己的祝福。

女儿则要反哺母亲,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

“人皆父生而母养,婚姻乃天作而地合,父母生养之大恩与天地同,新人大婚而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拜别父母”的最后,是新婚夫妻的三叩首:

“一叩首,感念母亲生养之大恩。

再叩首,叩谢母亲培养之恩情。

三叩首,愿母亲平安顺遂,事事顺心。”

然后,新郎将牵着新娘的手,把她送进八抬大轿,自己则骑上马,一起前往喜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人正式登入喜堂前,需要先熏香暖堂。

“燃通灵之香,祈天地福佑。”

当新人登喜堂时,身边亲友会在路上撒谷豆,避三煞。

还要在洒满谷豆的路上铺上一块红色的福袋,让新娘踩着进门,寓意着“拦灾趋吉,吉祥止止”。

再来,就是结婚典礼中的重头戏:三拜大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就像我们常在古装剧中看到的那样:

一拜天地环宇,再拜父母高堂,最后,夫妻对拜。

在此之前,新娘一直都手执扇子,半遮面容。

直到此时,她才终于可以行“却扇礼”,拿下扇子,向丈夫露出真容,也意味着两人的完婚。

在古代,因为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新人婚前往往从未见过。

却扇礼,一来是为了给新娘遮羞,二来则是为了避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至此仪式还没完。

然后,新人要一起用清水洗手,名为“沃盥礼”。

古人为了表达对祖先和礼仪本身的尊重,所以在隆重仪式前都要用清水洗手,有“洁净身心”的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再来,新人要一起吃同一头猪的猪肉,并喝“交杯酒”。

只不过此时的交杯酒,和我们日常婚礼不同。

是把一个葫芦劈成两个瓢当做盛酒的容器,两半葫芦被红线牵引,夫妻二人把酒一同饮下,再把葫芦合二为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这也被称为“同牢合卺”之礼,代表夫妻从此以后将“甘苦与共,福祸共长”。

之所以用“葫芦”做容器,因为它是“福禄”的谐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某音@黄喂喂

最后,还要行“结发礼”。

夫妻二人将各剪下一缕头发,一起放进锦囊中,寓意两人将“情系于一,恩爱白头”。

至此才算真正礼成。

在古人的婚礼中,新人全程都是不说话的。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举办汉服婚礼,则会酌情加些环节,增添氛围。

像文章开头提及的博主雨琪。

她与自己的芬兰丈夫在网上相识,后来一起去芬兰生活。

如今已经结婚14年了,但从未办过婚宴。

今年,她邀请丈夫全家老少一起来中国旅行,并举办了这场“汉服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b站up主“雨琪在芬兰”

她在婚礼上增加了“双方亲友致辞”的环节。

其中新郎哥哥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

“我弟弟从小就爱玩电脑,但我没想到最终他的老婆也是从网上找的。

因为弟媳,我们全家才有机会感受今天这场汉服婚礼。

谢谢弟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国际化,也让全家人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最后,让我们感谢互联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b站up主“雨琪在芬兰”

一段话,把现场的人听的又哭又笑。

我想这便是现代版汉服婚礼的魅力了:

在保留传统礼仪的同时,也增添些现代风情。

仪式感的庄重和结婚该有的热闹兼具,两不耽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话说,在写这篇文章前,十点君对于“汉服婚礼”的了解并不多。

但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了。

尽管整场婚礼下来,礼仪繁杂,但没有一处冗余。

“尊敬天地,感念父母,祝福夫妻”,一一顾到。

每个环节、每个动作、甚至连所用的器具容器,都塞满了对于新人美好的祝福。

这在如今更为流行的西式婚礼中是看不见的。

大概是大家越发追求新潮的事物,所以我们常听到很多人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嗤之以鼻。

“老腐朽!”

但或许,很多礼仪只是在错误的传承中“变了味”。

若我们有心感受,会发现祖先定立这些礼仪的初衷,都是饱含祝福与爱意的。

感谢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举办“汉服婚礼”,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的中式美学。

这是独属我们中国人的顶级浪漫!

点个【在看】,希望有更多人可以领略“汉服婚礼”的魅力。

你了解过汉服婚礼吗?又对汉服婚礼有什么感受?欢迎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