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西北人民的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当地盘踞多年的马家军通过各种残暴的方式,使得当地的百姓人人自危。

和恶贯满盈的马步芳相比,当地的一些小地主都显得有些不值一提,很多人都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小地主王学文便是其中之一,可他面临人性的选择时,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巾帼豪杰的背后

吴仲廉于1908年出生于宜章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对她十分疼爱,还想尽办法送她去读书识字。

虽说身处乱世,可她还是习得了一身的本领,就连弹琴、二胡这些事都不在话下,很多同学都回忆道:“吴仲廉不仅长相漂亮,而且还心地善良,为人更是十分正直。”

20年代,她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当时的衡阳是整个湖南的文化中心,此处充满各种进步思想,当地学联鼓励女孩子也追求进步,经过曾志等人的介绍,吴仲廉也得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时的她信心满满,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憧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曾想蒋介石于1927年背叛革命后,一切都变得举步维艰,此时是吴仲廉真正见识人心险恶,可她仍然坚持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次年1月,吴仲廉和其他几位队员一同负责调查土豪的粮食和财产,将32户劣绅家庭的3000多担粮食没收,统一分配给当地穷苦农民。

红军在攻打黄沙堡的战斗中,吴仲廉不顾危险,又带领着妇女和青年学生为战士们送茶送饭、护理伤员,一直坚持了三天三夜直至战斗胜利,这些革命的经历更是让这位年轻的女子坚定了革命信念。

很快,她带着3000多家属子女上了井冈山,为了能让大家调整好心态,一路上吴仲廉都在苦口婆心地做着宣传工作,曾志晚年回忆起那段经历时,都对吴仲廉的才能表示非常佩服。

由于身为女性又有文化,在很多事情上吴仲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红军女战士都将她视为“大姐”,认为她就是自己继续努力的精神支柱。

革命的形势随时都在变化,由于国民党的军队三番五次发动大规模“围剿”,红军部队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

只有30多名从中央苏区的女红军踏上了这条道路,而吴仲廉便是其中之一。

部队刚刚从江西出发不久后,吴仲廉便感染了疟疾,身体忽冷忽热,走路都变得十分困难。

可她从没有说过什么,一个人默默背着干粮袋和文件袋跟着队伍前进,当大部队露营休息后,吴仲廉便将司令部发下来的命令、通知送给各个部队,战士们总是从她的脸上看到笑容,丝毫不清楚她当时正在忍受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会一些连里的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就连宣读命令、起草文件都有些困难,于是吴仲廉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她的字写得也十分整齐漂亮,沿途中很多村庄都留下了她写下的红军政策标语。

走在路上,她看到了战友危秀英没有毛巾,便把自己的毛巾一分为二:“我们都是女同志,总要有一块毛巾擦洗擦洗。”

两人的关系很快熟络起来,危秀英也十分羡慕这位好姐妹能读书认字,于是吴仲廉主动帮助她学习文化知识,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危秀英的眼睛里已经布满了血丝,为此,吴仲廉强硬要求姐妹好好睡觉。

在收获了友情的同时,吴仲廉也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收获了爱情:曾日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早在井冈山时期就确立起了夫妻关系,而在长征路上,吴仲廉和曾日三各有侧重,曾日三曾编入左路军先锋,踏上了茫茫草地。

当年中央红军进入彝区后,曾日三反复向全团指挥员宣传民族政策,成功和部队横渡金沙江、跨过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抵达四川懋功,为了能做好部队接下来的战略储备工作,他还和其他同志一起去藏区购买粮食。

1936年,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曾日三第三次跋涉泥泞的草地抵达甘南,想着即将和战友们重逢,他的心中无比激动。

然而,红九军接到了一个命令:与红五军、红三十军组成西路军调往黄河以西。

吴仲廉过了黑水芦花以后因为怀有身孕住进了卫生部附属医院,随后跟红四方面军过了河西,她的孩子最终在甘孜出生。

队伍中还一度出现过“吴仲廉抱着婴儿在马上行军”的场景,但由于部队的作战任务很重,这个孩子没办法一直带到身边,只能看看有没有机会放在乡亲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西的马步芳向来以凶狠残暴著称,他惨无人道,为了能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巩固自己的地盘,对西路军极为凶狠。

吴仲廉所在的部队打了败仗,她本人也一度和部队失散。

西北的冬天格外寒冷,当地的地主王学文这些年一直在马家军的淫威下苟且偷生,有一天,他刚刚推开房门,就见到一位女红军怀抱着婴儿站在冰天雪地的门口。

这一幕让他倍感震惊,他赶紧朝着四周张望,发现除了这位女红军外,周围再没有其他人。

王学文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对方肯定是遇到了马家军,他提起马步芳的名字也唉声叹气,这年头若是不在马步芳手下苟且,自己这一家老小都没办法养得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念之间的选择:若是救了她,马家军很有可能事后算账;若是不救,就得眼睁睁看着女红军的孩子葬身冰天雪地之中。

就在王学文思想波动时,妻子秦莲从一旁走了过来,她的手里正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见到这一幕,王学文直接选择将孩子留下,可若是将吴仲廉留下,家中多了个女人也说不清楚。

秦莲也是母亲,她太理解那种绝望的感觉了,因此也支持丈夫的决定:收养这个孩子。

待到送走吴仲廉后,他一脸严肃地对妻子说:“以后无论谁问起来,就说生了一对双胞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悲壮且坚强的女性代表

不久后,吴仲廉找到了部队,只身跟随部队踏上突围之路。

另一边,曾日三走出嘉峪关后,总指挥部在祁连山口召开了一次师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离队去陕北,其他指战员各率领一个支队向左右两翼西进。

部队抵达安西后,决定打下县城补充给养,可敌人严防死守,红军部队打了很久都没有打下来,

就在此时,马家军的部队赶来了,曾日三眼见情况危急,让一部分战士掩护伤员和妇女先行离开,他还在慌乱中交代了:“顺着电线杆子走,一路向西北突围,再走两天就能到新疆的星星峡了,那里会有人接应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妇女和伤员踏上远去的道路,曾日三马上组织其他战士留下突围。

最终,左右支队800多人抵达新疆,清点人数时谁都没有看到曾日三的身影。

有一位突围成功的战士告诉了指导员情况:“曾日三同志当时被敌人给包围了,他的子弹很快就打完了,为了避免被俘,他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我们远远看到有几个敌人正扑向他,他和那些敌人同归于尽。”

牺牲的那年,曾日三只有33岁。

与此同时,吴仲廉也在突围的路上,由于部队遭遇了马家军的袭击,她本人也被马步芳俘虏。

落在马步芳的手上,几乎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路,此人从来都是荒淫无耻、惨无人道的,很多西路军被俘虏的战士都被马步芳指使活埋、扒心、割舌等残忍手段杀害,他的手上有五千多将士的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处敌营,吴仲廉也算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曾被红军释放的马匪军医。

这个军医过去被红军俘虏时,正是吴仲廉主动给他讲解红军的政策,最终还按照俘虏政策完好无损地将他放回,军医对吴仲廉本就有着很深的印象,没想到又在马家军军营相见了。

军医知道吴仲廉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因为她会读书写字、做工作也能深入人心。

受到吴仲廉的感染,军医最终决定想方设法要帮吴仲廉摆脱“俘虏”的身份。

他本身就能在马家军中四处走动,经过努力,他果然将吴仲廉给救出来了,当听说左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张琴秋也被关在马家军营后,军医还想办法将她放在了中山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军医等人的努力下,包括吴仲廉、张琴秋在内的三位女红军被成功送出了青海。

没想到,当几人到达西安后,有个想向蒋介石邀功请赏的国民党人将三位女红军直接交给了宪兵队,宪兵队一路上报,把她们三人送到南京的“反省院”当中。

1937年8月,周总理和叶剑英来到南京开会,他们亲自来到“反省院”探望张琴秋她们,经过努力,才最终将三人接回延安。

此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之中,吴仲廉在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大量心血,也承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吴仲廉担任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她坚持实事求是、以法律为准绳,反复强调:“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刑讯逼供。”

那些来自人民群众的信访,吴仲廉也看得非常仔细,她认为法院就是联系人民群众的一个窗口,在她的领导下,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还建立了人民来信窗口,真正做到了案件件件有交代、事事有着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那些来工作的年轻法官,吴仲廉也说:“审判案件关系到人的政治生命甚至是生杀予夺的大事,一定不能马虎。”

1956年,各地上报的被判处死刑的有854人,吴仲廉亲自审查卷宗,认为只有24人是“非杀不可”。

浙江人民都喜欢叫她:当代女包公。

回顾过去的革命历史,吴仲廉最挂念的还是那个孩子。

当年在1939年,王学文因为收养“红军娃”的消息还是被马家军的人知道,王学文因此被投入了监狱之中。

王学文不在家中,他的家人还是坚持将“红军娃”王继曾抚养长大。

一直到1950年,14岁的王继曾被被兰州军区的干部找到,解放军某部听闻后还给王学文家中送了一块红缎牌匾,上面写道:学文同志,你为革命抚养后代,人们永远记在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王继曾终于能和亲生母亲团聚了,后来王学文也被组织营救出来。

至于造成这一切的马步芳,毛主席也在解放大西北时为西路军将士报仇雪恨了。

1949年,彭德怀进攻西北时,毛主席就提到了马步芳的问题,他说:“对待马步芳要采取坚决歼灭的态度,只能接受他们无条件投降,绝不容许起义和改编的事情出现。”
当历史已经过去,吴仲廉也保持着面向未来的态度做好手里的每一份工作。

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担任院长的十几年里,她坚决贯彻党的司法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强浙江省各级法院和司法队伍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司法干部的拥护和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她还始终关注着宜章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分别于1953年9月、1965年6月两次回到宜章老家,为了提高老区宜章双季稻种植技术和产量,提升宜章农业综合实力,她还引进了先进的晚稻种植技术。

1967年,吴仲廉离开了人世,年仅59岁。

组织对她的评价也早已有所定性:为党和人民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

参考资料
百年颂 湘女梦丨吴仲廉:悲壮历程中的坚强女性 成长为“当代女包公” 红网
巾帼豪杰吴仲廉 黄利华 湘潮(下半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