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嘉庆三年(公元1799年)2月7日,乾隆太上皇殡天。忍了很久的嘉庆终于熬出了头,重拳出击,惩治了和珅一党。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家产成谜,历来的说法,从几百万到几亿不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的住所确实奢华非凡,嘉庆皇帝把它赐给了庆亲王永麟。

庆王府后来经过几任转手,最终成了铁帽子王恭亲王奕的府邸。

1912年,小恭王溥伟出逃,恭王府结束了王府的历史,时至今日,成了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恭王府的流转反映了清代王府管理的一个特点:根据地位升降搬入搬出,无世代固定。

而这也是清代爵位制度的缩影,在清朝建立200多年后,清末贝子以上爵位仅有19人,几乎就没有怎么增加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恭王府)

一、清代爵位来源

清代爵位来源大体分为两种—功封和恩封。

功封顾名思义,就是因功而封,这种封爵方式大多出现在清初创业之时,即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八人。

清代中期,雍正为了奖励在夺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十三”又弄了个铁帽子王,即怡亲王胤祥。

清代晚期,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又有三人因功获得铁帽子王,即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恭亲王)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个桥段,和珅在兰州遇上了个“金大爷”,金大爷说自己祖上是铁帽子王,后来丢了爵位。

不是“铁帽子王”吗?怎么会丢?

因功获得的铁帽子王,其实也没有那么铁,铁的是“帽子”,不是这个人,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就因为受多尔衮牵连,铁帽子改戴到了别人头上。

另一种就是恩封,即因恩荫而封。

恩封的爵位,不但人不铁,帽子也不铁,要降等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善)

许多论者认为,清代爵位之所以不如明代泛滥成灾,就是因为要降等。

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清朝持续时间也不过两百余年,很多中期才封的爵位如果按正常的代纪代谢,也不会降多少。

况且,其实明朝的袭爵也是降等的,爵位依然泛滥。

清代爵位之所以不泛滥,一是封爵比较严格,不是什么人都封,明代所有皇子都是亲王,亲王子为郡王,以此类推,这就造成了生育比赛,生得越多爵位越多。

而清代即便是皇子,也未必就能成亲王,封亲王是个大事。

除了封爵严格外,清代袭爵还有一项管理,即考封。袭爵者要先进行三项测试—步射、马射、满语。合格者才能袭爵,不合格者按优劣再降一到三等,最差者没有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封)

考封自康熙朝开始,乾隆后期开始松弛,一直延续至清末。

封爵本就严格,袭爵还要考试,这就限制了爵位数量。

二、爵位制度

清代爵位分十二等,依次是: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些词语中,“和硕”、“多罗”“固山”等都是满语音译,在这些爵位中,最重要的分界线是“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有没有这个前缀,区别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等爵位)

“八分”来源于努尔哈赤死前的规定,努尔哈赤死前,规定他死后由八贝勒共治国政,并进行规划和试行。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后一段时间,即按努尔哈赤的规定,由八贝勒组成八个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八旗。八旗各自分立,各置官属,互不统属,遇有大事,由八旗共同议政,给出政策实行办法,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旗)

八旗形成各自的利益团体,在攻城掠地之后有优先分享战利品的权利,八旗各自拥有的部属,在政治上有私属关系,结成紧密的共同体,“有人必八家养之,地土必八家分之”,共担责任,共享利益。

进了这八个团体,就能分享他们的特权,被称为“入八分”,显示了其在宗室中较高的地位,入八分者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八旗获得的战利品,分赐各牛录后,再依所领牛录获得财物,这又是经济特权。

不入八分就代表没有这些权利,地位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旗)

崇德元年定宗室爵位制以后,以前入八分的就成了“入八分公”。

不入八分的只能封到镇国将军,由皇帝特许才能封“公”,即便封了公,也只是个不入八分的“公”,和入八分的依然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爵位体现的清代政治结构变化

从清代爵位的演化,其实可以看到两条主线,一是由“功封”转变为“恩封”,另一个是由“实”转化为“虚”。

前期封爵,必须有功劳,就是皇帝的子嗣,也要先立个表面看的过去的功,封爵才足以服众。

后期封爵,就基本看皇帝喜好,比如大贪污犯庆亲王奕劻,谈得上什么功劳,不过是迎合了慈禧的喜好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庆亲王)

前期那些“入八分”的“公”,确实可以通过影响旗主影响决策,算是实权人物,后期那些“公”,不管你入不入八分,都是个挂名而已,只不过虚靡爵位,混吃等死,因为即使旗主本身,都谈不上什么决策权了。

这个转化由皇太极时期开启,至雍正时期完成,背后体现的政治结构变化是:由贵族共和转向皇帝集权,由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转化为中原的正统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太极)

这种转化使清朝避免了“胡虏无百年国运”的诅咒,也使八旗子弟不能保持祖先的战斗力。

清代对宗室以致八旗子弟的管理其实比前代严格多了,有学者统计,到了清末,居然有百分之二十的宗室沦为赤贫,八旗子弟更不待言。

所谓提笼遛鸟,只限于上层,底层的八旗子弟很多人穷到半饥饿状态,那些“铁杆庄稼”没考虑通货膨胀,到了晚清早已一钱不值。

清代统治者想创建一个类似日本武士的“贫贵”阶级,既要君主集权,又要八旗子弟保持贵族共和之下类似斯巴达和罗马公民兵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旗子弟)

可惜,世上安得双全法,奴才就是奴才,勇士就是勇士,你不能像对奴才一样对待他们,又要求他们像勇士一样为自己的荣誉负责。

参考资料:

[1]王浩淼,徐梓又.明清宗室爵位封、袭特点的比较[J].满族研究,2021,(03):51-59.

[2]李宝臣.展亲中的抑制——清代王公封爵制度的政治立意[J].首都博物馆丛刊,2002,(00):34-40.

[3]杜家骥.清代的宗室封爵及其等级差别的特殊性[J].满族研究,1997,(01):41-45.

[4]杜家骥.清代宗室分封制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1,(04):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