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访济水,自然离不开寻访济渎庙。济源因是济水的发源地,在其源头建庙祭祀自然理所当然。这和其他三渎的庙址选择道理相同。祭祀长江的江渎庙就建于岷山之下的成都,因为古人认为岷江的源头就是长江的源头,《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后又在秭归、江都、宜昌、沙市、瓜州等长江沿岸建立了多处江渎庙。《汉书·郊祀志》载:“秦并天下,立江渎庙于蜀。"祭祀黄河的河渎庙则是建在当时河患较多的陕西省大荔县。《史记》载:“水曰河,祠临晋。”临晋就是今天的大荔县朝邑镇,地处关中平原,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处,历史上水患频仍,人民苦不堪言。古人认为让河神在这里居住,进行祭祀最为灵验。后又在河东的蒲州,现在的山西省运城永济市、陕西的韩城、河南的武陟等地的黄河岸边建立多处河渎庙。祭祀淮河淮渎的庙宇也是建立在淮河源头的桐柏县淮源镇固庙村的,秦朝一统天下后即开始设祠祭祀,东汉延熹六年 (163年)又改祠为庙,北宋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庙宇迁至县城东关 ,是我国最早的治淮机构所在地。

济渎庙也并非济源一处,据济源市原旅游局副局长、济水问题研究专家李立政介绍,全国各地的济渎庙多达六十多处。荥阳市西大村的济渎庙,建立在砾石溪(冯池)的源头,古人曾认为那里是济水的发源地而设庙祭祀,并延续时间很久。宋徽宗在宣和七年的《封济渎诏》中也说:“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汉祠荥阳,具载祀典。国家登秩,益严岁祀。"山东临邑的济渎庙,却是建立在古人认为济水的入海口处。嘉庆《东昌府志》就载:“祀济渎神,旱祷辄应"在茌平(故临邑县),《汉书·地理志》也载:“临邑县有济水祠。”

但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晋城、长治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的驻马店遂平县建立济渎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为此,我让外孙驾车专程去了一趟晋城,寻访了位于高平市城南街道谷口村济渎庙、北寺镇龙泉村济渎庙和建宁乡建南村济渎庙,以及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济渎庙。这几处济渎庙规模和豪华程度各不相同,建南村济渎庙和西顿村济渎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南村济渎庙建立在翠屏山上,居高临下,三级台阶,三进院落,雕栏画栋,气势恢宏。谷口村济渎庙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村济渎庙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济渎庙内都建有济渎池,都称当年池内的泉水为济水。虽然现在池水已经干涸,但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围栏依然风韵灼灼,不同的浮雕瑞兽栩栩如生。保存最为完好、碑石刻文最为清晰的当为谷口村的济渎庙增补庙神碑。该碑建于清朝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为增补庙内神祗的记载,碑曰 “谷口村东建立济渎庙由来旧矣。考之,禹贡济、漯九河为西北之大水,厥神之灵,昭昭千古。兹者,颅山之原济水出焉,载在县志,信而有证。名既相符,神亦不异,祠而祀之,显佑无疆"。清楚说明在当地的颅山之下有济水涌出,县志上有记载,是确切的证明。此水和济渎之水名称相符,神祗一样,因此而设庙祭祀。据看庙老人讲,十几年前该庙内的济渎池里还有泉水,池下曾建过水磨可供磨面,日本兵来时给炸毁的。建南村看庙老人申文中介绍说,建南村济渎庙的济渎池水和济源济渎池的水是相通的,原来有水时,从池里撒把麦秸可以流到济源的池水里。这种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当地百姓从感情上却相信该庙之水就是济水。建于宋宣和四年的西顿村济渎庙碑却代表性的说明了当地建庙的心理诉求,碑载:“夫出云气为风雨,故水旱弭灾者,此山川之神所以赐福人民也,(建)庙宇(庇神灵以祀之)矣。"

古代由于受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冥冥之中的神灵主宰,所以普遍对神灵产生莫名的恐惧和崇拜,以致出现种种匪夷所思的臆想,穿凿附会地编造出神秘的故事和传说。各地也纷纷以此为理由塑神建庙进行祭祀,以求神灵保佑获得平安。谷口村的碑文也说:“昔者,圣人之系易也,通于幽明之故,深察鬼神之情状,以著其二气之良能……岁月更移不能无风雨漂摇之患,乡人触目而警心,畴咨而定议。”(建庙祀神)

遂平县的济渎庙虽然此次没有到访,没有见到庙容庙貌,但查阅相关资料获悉,该庙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据庙内现存残碑记载,该庙建庙原因为: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有一马姓客人,随带妻儿老小及随从路过任庄村时,其母突然患病而找不到郎中医治。危难之际,当地群众告知这里有一泉水名济水,很有灵气,喝了可以治病。马姓客人立即让人取来泉水给其母饮用,喝下不久,其母之病竟然神奇好转,没有影响行程。之后这位马姓客人为了报答泉水救母之恩,便捐资在任庄村建起了这座“济源祠”,塑神供奉。后来又请旨皇上亲谕,将“济源祠”改为“济渎庙”。从而香火鼎盛,声名远播。

通过此次对济渎庙的走读,我更坚定的认为,济水之济应为“周济"之济,而不是所谓的“渡过"之济、“挤压"之济,济水就是济世利民之水,是人们对水品的评价和褒奖。它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是因为它的驯服温顺、无波不浪、清白无染和滋民润物,各类人士均可以水自喻,对水进行人格化的包装。济水也并不是仅济源所出之水才能称为济水,凡是人们认为能够济世利民之水,均可称为济水。除文中所述建有济渎庙的地方所出的水人们称为济水之外,有权威典籍记载被称为济水的,除济源的济水外,至少尚有四处:

1、《山海经.海经.东经》载:“济水出共山南东丘(辉县), 绝钜鹿泽, 注渤海, 入齐琅槐东北"。2、《山海经·中次山经》十一经载: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重庆巫山县),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3、《山海经·中次山经》十一经载:又东四十里,曰支离之山(河南省嵩县),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4、《汉书地理志》八常山郡条载:“房子赞皇山(河北赞皇县)济水所出,东至廮陶(今宁晋县)入泜"。

关于《山海经.海经》所载济水的出处——共山南东丘,往往被很多人错误的解读,我在《济水寻访记.走读苏门山》中已予说明,在这里再将经文整段摘出,以利研者按行文顺序辨别经文所指济水的确切地址,以及我们贯常对渎的解读的正误。

“ 洛水出洛西山, 东北注河, 入成皋之西。

汾水出上窳北, 而西南注河, 入皮氏南。

沁水出井陉山东, 东南注河, 入怀东南。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 绝钜鹿泽, 注渤海, 入齐琅槐东北。

潦水出卫皋东, 东南注渤海, 入潦阳。

虖沱水出晋阳城南, 而西至阳曲北, 而东注渤海, 入越章武北。

漳水出山阳东, 东注渤海, 入章武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杨守印,一个爱较真的小老头,曾就职于济源煤矿,任过煤矿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喜欢以文字自娱,偶有诗文短评发表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