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节气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关于小满,在南方和北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北方,“满”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古代历书记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宋代《懒真子录》曰:“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这时,北方地区麦子的籽粒已经灌浆结果,籽粒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在南方,“满”与气候降水有关,是指雨水的丰盈程度。小满节气期间南方降水开始增多,种植水稻的地区,水田里的水渐渐蓄满,农谚“大落大满,小落小满”,意思是说雨水越充沛,越是丰收的征兆。

小满也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智慧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节气是相对应的,比如小暑和大暑、小雪和大雪、小寒和大寒,但是小满却没有对应的大满,小满之后是芒种。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有“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等说法,圆满和极致并不是一种吉祥和吉利的状态,而将熟未熟、将满未满这种还有向上空间的状态则刚刚好。

小满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繁茂,喜阴的草类植物开始枯死,小麦开始成熟。除了风吹麦浪的盛景,这一时节还有挂满枝头的杨梅、枇杷和杏子,可谓“梅子金黄杏子肥”,非常诱人。

虽然小满是农民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但为了迎接、庆祝小满,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小满时节正是庄稼需要雨水灌溉的时候,于是民间就有祭车神的习俗,就是在水车上安置供品,有祈愿水源涌旺之意。此外,小满时节正是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的关键时刻,所以江浙一带还有一个祈蚕节,祈求蚕能顺利结茧,抽更多的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林椿 枇杷山鸟图 绢本设色 26.9cm×27.2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紧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以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佚名 蚕织图 绢本设色28.9cm×1098.2cm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所绘内容,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锦的整个生产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长卷的布局,以一长廊式的房屋贯穿画卷始终,24组场景绘出蚕织24件事,并有楷书小字注明内容。全卷场面宏大,共绘74人,翁媪长幼,皆服宋装,形神兼备,对比鲜明。这幅描绘800年前蚕织情景的图卷,记录了我国古代蚕织的生产过程,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也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社会经济、手工艺技术、风俗习尚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

——黑龙江省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里亚 杏儿熟了 布面油画 195cm×145cm 2014年 新疆美术馆藏

波力亚的油画作品《杏儿熟了》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现新疆的地域特色。他采用了明亮且饱和度高的色彩,如鲜艳的黄色和橙色,这些色彩不仅凸显了新疆独特的光照条件,也象征了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呈现出一幅新疆丰收时节的幸福画卷。

画面中,杏子遍地,果实累累,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妇女们手提果篮,男人们忙着装载杏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新疆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新疆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洪敏 夏天的声音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20年

孙洪敏的油画《夏天的声音》呈现了“枇杷黄了,杨梅红了”的景象。画面中的果树上挂满丰收的喜悦。你可曾爬上高高的果树,果实摘了一筐又一筐?佳果的鲜美,溢出夏天的味道;劳作的欢欣,点燃夏日的激情。动听的欢声笑语,在夏日回响。

——广东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志国 枇杷果 纸本设色 30cm×25cm 2023年

枇杷、荔枝、石榴等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具有吉祥意义的绘画题材。枇杷又称黄金果、黄金丸。历代文人墨客以枇杷为题,留写诗文赞叹,如“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乃明代李昌祺《小满日口号》之佳句。近现代绘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皆有绘制枇杷的精品存世。此幅枇杷扇面为写生所得,并借鉴吴昌硕、齐白石笔法,以写意之笔求枇杷之果的生动朴厚之象。

——岭南画院副院长李志国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