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的养老金有两种制度,一种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另外一种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养老金。

不过,虽然都是养老金制度,但相比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调整的频率比较低,而且上调的幅度也比较小。正因如此,这些年来农民朋友们在缴纳养老金上的积极性都不高。

而进入今年,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规定,确定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之前的标准之上再提高20元,这意味着60岁退休的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每年能够多领240元。对于大多数的农民参保人来说,能够上涨的确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

但是农民朋友们却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給大家分析一下。

事实上,农民朋友们之所以高兴不起来,是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近些年来上涨的幅度过低,而且平均水平也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2014年正式开始实施,但到2024年统一上涨也不过5次。2014年的时候,基础养老金上调了15元,2018年上调了18元;2020、2022以及2023这三年分别上涨了5元。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确上调的过少。而在经过了这5次的上调之后,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也不过是每人每月123元。当然这只是最低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不同的地区标准不一样。但从全国来看,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平均值也只有180元左右。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农村参保人退休之后,每个月政府补贴加上个人账户里的钱,基本上能够拿到平均200元左右。但这个养老金水平在物价不断上涨的环境之下,其实是捉襟见肘的。

正因如此,此次我们国家虽然再次上调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但农民朋友们的钱依然是不够用的。不过,大家也不必过分悲观,因为从国家释放出的信号,我们不难看出,国家的目光正在逐渐转向农民的养老问题。

要知道,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以及养老问题实际上是更严峻的。相比起城镇,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高,而且因为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差,生活,医疗,交通上都不便利,所以农村老人们面临的养老压力是更大的。

正因如此,我国今年不仅上调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而且针对部分农民还有额外的补贴。部分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满足相应条件,就可以额外领取一笔补贴。

比如,上海、安徽、山东、江苏、江西等地,都对65周岁的老人有额外补贴,其中上海市的标准比较高,对年满70~79周岁的的老人,额外加发10元,对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额外加发20元。

虽说这个标准不算太高,但对于这部分满足条件的老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也希望,未来国家能够更加重视农民的养老问题,毕竟领取农民养老金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7亿。

但这些人因为不会在网络上发声,在社会当中话语权也比较低,所以他们的声量很小,需求也得不到重视。我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农民朋友们争取更多的权益。

我们也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未来农民朋友的养老待遇,也一定会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