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句有些无情的话,背后透露着当时塔山战场的残酷。

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加2个独立师的兵力,硬抗敌人11个师的进攻,血战六个昼夜后,我军数千人丧失作战能力,幸好阵地始终没被敌人夺走。

在战事最激烈时,在前线指挥的程子华多次给野战军司令部发电汇报情况,希望能及时调部队来援。

总指挥一度也考虑过将预备队一纵投入战场,但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总预备队不动”。

塔山可以说事关整场辽沈战役的胜败,眼看东野前线伤亡惨重、阵地防线有被突破的风险,为何总指挥还能沉得住气不派一纵上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塔山的部署

1948年9月12日,东野发起辽沈战役,计划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撤往关内的陆路,实现“关门打狗”之目的。

蒋介石闻讯非常焦急,亲自往返于北平、葫芦岛、沈阳之间,想顺势调动手里的机动部队,与东野决战。

能否获取东北战场的胜利,关键在于锦州,而锦州的关键又在塔山。所以蒋介石在葫芦岛组织了11个师的候镜如东进兵团,并飞到这里来坐镇督战,誓要拿下塔山,解锦州之围。

为应对这强大攻势,东野司令部派出4纵、11纵及冀热辽军区独立第4,第6师驻守塔山,承担正面防御的是4纵,野司给他们下达的命令是“寸土不让”。

虽然任务艰巨,但4纵没有畏惧,抵达塔山地区后,4纵党委给所有人下发《告全体纵队指战员书》,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0日,战斗正式打响,国民党先是集结海陆空三军火力对塔山狂轰滥炸,东野好不容易构筑出的工事,瞬间被毁掉大片。

等轰炸结束,国军步兵就冲了上来,东野4纵尚未从巨响、气浪中缓过来,立即又举枪开始反击,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打了很久,除了留下遗体,其他什么都没有改变。这个结果,让所有国民党高层都没有想到。

战斗开始前,其海陆空将领在重庆号巡洋舰上都信誓旦旦表态此战可轻易取胜,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他们一时间手足无措。

锦州方面范汉杰也一再传来加急电报,蒋介石只好不顾一切要求部队压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惨烈的战斗

4纵的阵地硝烟此起彼伏,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后来回忆:当年重庆舰的炮太厉害了,一炮毁了塔山阵地一个连。高强度的火力覆盖,甚至有几次误炸了国军自己的部队。

当然,他们这样打也还是有一定效果,东野几个重要的一线阵地被国军突破,阵地上的指战员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稳固防线,东野二线部队马上又冲过去,与敌反复争夺。在这样的持续拉锯中,阵地都被敌我双方的鲜血染红。

解放军的战斗意志比较坚决,前面的部队拼光了,后方的战士接着冲上去,到后面,传令兵、炊事员、马夫等非战斗人员也拿着枪去作战。

国军这边则是动用了督战队,驱使战士不断向前冲,一条壕沟、一个土丘,往往都堆积了上百条人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国民党“赵子龙师”上阵时,两边都是集团式冲锋,展开了白刃战。

亲历此战的张万年后来回忆时非常痛苦,他说:一个连上去,回来就剩五、六个人,十几个人,基本上全跟敌人拼了,整个四纵都很困难啊,打到最后没有一个完整的连。

当时还有一个小细节,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在向野司的报告中说,20多米的河道已经堆满尸体,味道很浓,一线阻击的战士有不少被熏得呕吐。可想而知,此战有多么惨烈。

打到10月15日,锦州顺利解放,这边再攻也没有意义,国军遂接连退去。东野战后统计,4纵34团仅剩21人、35团人数就100出头。

4纵是用血肉,保障了锦州攻坚的成功。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塔山如此重要、4纵如此艰难,林总为何就是没派出预备队支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野司的考虑

尽管塔山前线一再求援,林总也曾想过调动一纵相助,但最后关头还是来了句“总预备队不动”。这看似绝情的做法,其实也有深层的考量。

当时东野虽然兵强马壮,但一部分在防备沈阳,一部分在围困长春,主力在攻打锦州,还能机动的就只剩个一纵,这是野司的王牌,也是最后的底牌。

一旦动用一纵,那就意味着战局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其他方向如有变故,野司是没办法再应对的。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同样的,野司麾下还有一支部队,至少林总等人对战局的掌控会更有把握。

无论打到各种地步,一纵在,就有个兜底的。因此,只要塔山没彻底丢掉,一纵就不会顶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个最关键的因素,塔山虽然打得惨烈,但伤亡还是在4纵可承受的范围内。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中所述:

4纵三个师,第12师和第10师因担负主要防御任务,伤亡分别是1704和1500人,第11师情况要好些,伤亡367人。4纵是一支四万人的队伍,伤亡率还没达到让部队崩溃的地步。

两军交战,有时候也是在考验定力,虽然这定力对前线战士很残忍,但作为指挥官,只会优先考虑战役的胜利,这很现实又很无奈。

野司相信4纵,4纵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很好地完成任务。野司体谅4纵的辛苦,后来大军南下时,就让4纵成为全军先锋,获得第一个入关的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不朽的记忆

这一战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走向。建国后国家在战场遗址上修建了烈士陵园,许多在此牺牲的英烈长眠在陵园之中,后来经常会有游客前来祭拜。

曾经亲历并且幸存的指战员,每次到了这里都会泪流不止。还有吴克华、莫文骅、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江燮元、李宏茂、焦玉山、江民风在遗嘱中特别提起要安葬在塔山烈士陵园。

他们不仅仅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还是4纵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4纵队12师师长江燮元、塔山英雄团团长焦玉山、塔山英雄团政委江民风。

能与昔日的战友们常伴,想必也是一种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