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杭州西湖,景色可谓是美不胜收,自然也引得游客纷纷来此观景。

而在西湖之畔的白堤尽头,映入眼帘的一位女士塑像格外引人关注,而这个雕像的主人就是民国时期的女烈士秋瑾。在她去世后,她的坟茔历经十次迁移,最终定葬在了西湖之畔,这也让西湖在景色之外更平添了几分壮丽肃穆。

秋瑾提倡女权女学,反帝反封建,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辛亥女杰。

而在这些人尽皆知的伟功绩之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乡党,秋瑾与鲁迅先生还发生过一些矛盾,更有甚者秋瑾甚至还曾对鲁迅先生拔刀相向。

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秘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瑾生于1875年,老家是浙江绍兴、

出身书香门第,自然不愁教育,她自幼跟着表兄学习诗词和剑术,不仅才高八斗,而且还培养出了一身豪侠之气,更是被人送外号“鉴湖女侠”。

和当时大多数人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表现不同,她一直心怀大志,想要投身沙场建功立业。

但彼时的中国女人也只能作为男性附庸,以致于她的祖父不无遗憾的说:“如果秋瑾是男儿身,必然是人中龙凤。”多少为她感到可惜。

但秋瑾的父亲是传统老学究,在秋瑾21岁的时候,就给她定了亲事,完全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瑾连对方的名字和相貌都不知道,就“被嫁了出去”,后来得知对方是当地富绅之子王廷均,有些才学,人品尚可。但她依然不愿意,两人结婚后,丈夫对她特别好,她也才慢慢的改变了想法,生了女儿王灿芝。

但人生总是有很多意料之外,两人去了京城后,丈夫接触了很多京城公子哥,这些人不学无术,整天花天酒地,拈花惹草。

秋瑾对此十分失望,她多次劝告丈夫无果,决定和丈夫“打擂台”,同时坚定表达自己维护女权的主张。

于是穿着男装去戏院听戏,引发丈夫的强烈不满,两人不欢而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别了包办婚姻,她独自赴日留学,在东京偶然认识了日后的大文学家鲁迅,两人志趣相投都是热血青年,一起加入了光复会。

当时组织上安排两人执行暗杀任务,鲁迅虽然有胆气,但是有所顾虑,担心自己死后无人照料家中老母,于是想推辞。秋瑾对此很不解,认为鲁迅斗争意志不坚定,甚至抽出佩刀,当着鲁迅的面说:“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好在两人最终冷静了下来,但就此分道扬镳,友谊的小船彻底打翻。

虽然两人不再是朋友,但鲁迅一直很敬佩她,在文章《药》中塑造了爱国革命者“夏瑜”,这个角色其实就是秋瑾的化身。

其实回过头看秋瑾和鲁迅之间的矛盾,只能说这是两种不同性格的结果。

秋瑾有豪侠之风,性格刚烈果敢,雷厉风行;反观鲁迅先生虽然也反对旧思想批判旧思想,可他更是一位纯粹的文人,并不是政治活动家,以笔为矛才更适合他。

回国后,秋瑾开始积极参与斗争,她建立了大通学堂和很多革命青年成为朋友。为了推动武装革命取得成功,她联系光复会各个会员,组织了光复军,同友人徐锡麟计划在安徽、浙江两地发起武装起义。

不料内部有叛徒出卖了相关计划,很快清军就逮捕了徐锡麟,面对酷刑,徐锡麟不忍折磨,供出了秋瑾的相关情况,随后被押送处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秋瑾也敏感的意识到,敌人一定会来抓捕她。此时她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是避难,只要把脸弄脏,盘查的士兵未必真能认出她,毕竟那时候既没照片,也没有“人脸识别技术”。第二个是选择留下来,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那样,放弃逃亡,感召更多的人。最终她决定留下,她先遣散了大通学堂的学生们,然后留下三则遗言。

内容是:“一为勿枭首,二为禁脱衣,三为备口薄棺。”当时清政府委派绍兴知府贵福督办此案,具体的办事人员是县令李钟岳。

但这位县令很敬佩秋瑾的英雄气概,无奈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救她。

于是在秋瑾死后,向上级申请满足她这三个遗愿,但上级拒绝了,反而怀疑李钟岳是“同伙”,罢免了他的县官职务。事后他内心郁闷,一方面是因为丢了工作,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杀了女英雄,注定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有辱气节,最终选择了悬梁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