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镇馆之宝小克鼎、手斧文化代表丁村遗址旧石器,距今7000多年筒形罐,代表古人智慧的小口尖底瓶、薄如蝉翼的蛋壳黑陶杯、3000年前的青铜螺丝、徐州出土的烧烤炉……5月20日,南京大学校庆日当天,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博物馆承办的“积厚流广鼎盛南雍”南京大学藏出土文物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该展汇集了以小克鼎为代表的近400件珍贵文物,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地域跨度北到黑龙江南至南海之滨,西起西藏东至江苏连云港,涵盖了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省份的重要遗址。很多都是首次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的文物收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彼时,中央大学已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金石拓片、名人书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陵大学则接受了其创始人、美国收藏家福开森捐赠的千余件文物。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均于西迁中继续征集历史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校内出土文物也陆续归藏,考古专业师生在外出考古实习中,也取得或获赠多批珍贵文物。目前,南京大学收藏有各类文物及动植物、矿石等标本近十万件(套),为国内高校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赵东升介绍说:“这批东西以前都是身居我们的教研室库房,只有考古专业的学生才可以看,这次是首次展出。我们的小克鼎,可以称为镇馆之宝,我们把这一件更能体现我们南大精神的,更能体现我们南大122周年校庆喜庆气氛的,这样一个东西,把它拿出来做展示,也契合我们鼎盛南雍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29厘米,直径28.5厘米的小克鼎,是西周中晚期长铭文青铜器。此鼎造型浑厚庄重,气魄雄伟,纹饰细腻华丽,铭文笔势道劲,雄伟舒展,堪称钟鼎文之楷模。作为南京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小克鼎,1934年由福开森所捐赠,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矗立的那座青铜大鼎即源出于此。鼎的内壁铸有9行72字(重文2字)铭文,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其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周代皇祖崇拜与封邑州度的重要信息,也为我们理解周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素。该鼎出土于光绪十六年陕西一处窖藏中,同时出土的还有1件大克鼎和另外6件小克鼎,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6处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东升说:“它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处于西周中期偏晚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中华文明礼仪传统形成扩大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中华文明的本质是礼仪文明,就是礼仪制度的文明,这件鼎体现的就是礼仪制度成熟阶段最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周文化或者我们叫周公制礼作乐,他用这样一套礼仪制度,把它以物质的载体体现到这件鼎上,鼎就可以作为一个物质载体,作为一种礼器,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更远的地方的这些人群,就可以通过这样的礼制来约束自己当地的社会生活甚至是政治制度,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中华的这种文明越来越扩大。”小克鼎为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器物,代表了西周礼制的成熟。这一时期是周边地区利用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规范本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兴盛期,加快了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进程,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出的15件丁村遗址旧石器为南大著名考古学家蒋赞初先生1954年野外考察时采集,以大型器为多,包括较为典型的三棱大尖狀器、多边砍砸器、刮削器及石球等。现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是非常好的教学和科研材料。
赵东升告诉记者:“现在这些年对这批东西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中最重的一个就是叫手斧文化,手斧文化最早是在非洲,大概180万年前产生的,到80万年前的时候大约传到了我们广西的百色盆地,然后从百色盆地为基地往北传,首先是传到了长江中游,然后再往北通过汉江传到了丹江口水库区域,再以秦岭周边为中心,开始往外扩。我们现在展示的丁村的手斧就是一个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北部的手斧文化,这个手斧文化就可以把整个的直立人从180万年前到20万年前这样一个阶段,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这样一个流程,就可以联系起来。所以它是一个非常代表性的文化因素,也是全球化最早的一种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距今7000多年的筒形罐,到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代表—尖底瓶,这些新时期时代早期的陶器,体现了古人生活中的智慧,而这种薄如蝉翼的蛋壳黑陶杯,则体现了当时精湛的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我们5000年以后,我们的山东龙山文化的这种蛋壳黑陶杯,就是我们当时的古人在陶器上所做的最高程度的技术的体现,它的杯子非常轻,有的做得非常高,但是非常轻,陶壁只有蛋壳的厚度,所以你可以想见他用了多大的精力,而这种东西一定不是普通人所使用的,他一定带有某种礼制的因素。”赵东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穿越回2000年前,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汉代人也爱烧烤。这些汉墓出土的陶灶,则可以窥见古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员魏美强介绍说:“这件长方形的灶台上除了有炊具之外,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还会有耳杯,汉人饮酒器中最常见的一种酒具,还会有烧灶用的这些食材,比如这上面呈现的鳖,它就直接表现在灶面上,很有意思,在这个灶面上放的东西比刚刚那一件陶灶更多更丰富,两个灶眼用来放置炊具,在灶面上密密麻麻地安放了各种各样的,比如像用来切割肉类的这种刀,用来勾肉的肉钎。两侧对称的位置放置两条鱼,充满了生活气息,甚至鱼鳞也清晰可见。”

来源:我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