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网络与模式、生物多样性等科学研究是保护传粉昆虫的重要依据。目前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公民科学”项目,让普通公众能够与专业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合作,通过完成数据收集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到研究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来。

可爱勤劳的小蜜蜂不仅能产出甜美的蜂蜜,以它们为代表的传粉昆虫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更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它们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5月20日是现代养蜂先驱、斯洛文尼亚养蜂人Anton Janša的生日。联合国大会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蜜蜂日”(World Day of Bee),希望通过庆祝该节日,让政府、机构和民众能够携手行动,保护传粉昆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养蜂业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20日,山东潍坊青州市云门山森林公园,一只蜜蜂在采蜜。视觉中国 图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的数据显示,所有开花植物物种中大约有80%依赖动物(主要是昆虫)授粉。世界有四分之三的农作物至少部分依赖于授粉,传粉者的缺席将危及农作物,包括苹果、梨和南瓜等。

授粉媒介栖息地大规模损失或毁坏,气候变化,集约化地种植单一作物,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这些都导致以蜜蜂为代表的授粉昆虫数量锐减。FAO曾在不同场合提到,授粉昆虫减少对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保护授粉者不仅能够减少生态灾难的风险,通过改善管理,授粉还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传粉者在维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植物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威胁的抵抗力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世界蜜蜂日”的主题是“赋能青年,共筑未来”,强调发挥青年力量,鼓励青年参与养蜂业、开展科普行动、加强宣传,培养新一代的环境卫士。

小蜜蜂背后有大科学。传粉网络与模式、生物多样性等科学研究是保护传粉昆虫的重要依据。目前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公民科学”项目,让普通公众能够与专业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合作,通过完成数据收集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到研究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来。

传粉昆虫面临生存威胁

传粉昆虫的健康、丰富程度与农业种植、生态稳定息息相关。一篇于2016年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上的荟萃分析显示,传粉昆虫受到多种环境压力的威胁,其中许多来自人类活动。

土地开发压缩生存空间,种植面积扩大导致大规模患病风险,化学农药的使用则会影响传粉昆虫的健康。据悉,在中国多地,传粉昆虫都面临着数量不足的问题,种植从业者只能采用成本更高的人工授粉方式。

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也压缩了一些传粉昆虫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一些植物难以进行传粉。

目前,中国枣花蜜、洋槐蜜等单一花蜜大多由意大利蜂所酿制。而在外来蜂种的影响下,中国独有的本土蜜蜂——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减少了80%,分布区缩小了75%。而中华蜜蜂在草莓等作物的授粉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多种环境、疾病因素的作用下,甚至会发生颇为“蹊跷”的蜂群集体消失事件——“蜂群衰竭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现象:蜂巢中成年工蜂在短时间内大量消失,且蜂巢中没有尸体。巢内的蜂王、卵和未成年工蜂没有变化。由于工蜂的消失,蜂群将会逐渐衰竭崩溃。

自2006年以来,美国部分州以及亚洲、欧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发生该现象,造成严重的生态风险和经济损失。一些养蜂人的蜂群损失甚至高达95%以上。

虽然中国尚未发生蜂群衰竭失调事件,但很多机构已经开始积极监测。

目前,中国对传粉昆虫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对城市化地区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传粉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因此在城市化地区开展传粉昆虫的调查研究十分迫切。

在大城市中,传粉昆虫栖息地分散,观察周期长,因此由专业科研团队发动普通志愿者进行观察、收集数据的“公民科学”项目成为很有效果的科学研究方式。

公众科学参与,守护传粉昆虫

“我们工作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上海地区的传粉网络,分析有哪些传粉昆虫,它们为哪些植物传粉。其次,我们想找出这些昆虫和植物里面哪些担任重要的生态角色,需要关注和保护。”“城市荒野”工作室的创始人郭陶然告诉澎湃科技。

自2022年7月起,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和城市荒野工作室联合发起了“发现身边的自然”之上海传粉昆虫公民科学项目,以公众参与的形式招募大量志愿者开展传粉昆虫的监测活动,通过收集并记录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和传粉习性,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样本依据。

从2023年4月到11月,项目共招募来自上海16个区的951名公众志愿者参与上海地区传粉昆虫监测项目。志愿者共上传13695幅生态照片,记录了上海地区7029次传粉昆虫访花行为。

据悉,这个项目已经有多项发现。比如,在上海,传粉生态网络受到了外来物种的极大影响。“我们对比了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同时段开花的乡土植物传粉情况,发现同一时期开花的本地物种远吸引不了如加拿大一枝黄花这般丰富的传粉昆虫。这说明上海存在入侵物种主导当地传粉网络的风险。”郭陶然说。

除此之外,项目通过数据发现,蝇类在上海的传粉网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食蚜蝇能访问62科187种开花植物,是双翅目昆虫中最典型且公认的泛化传粉昆虫,它们虽然不如蜜蜂携带的花粉多,但极高的访花频率和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蜜蜂提供的传粉服务。”郭陶然介绍道。

“公民科学”项目不仅为科研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也提升了公众的环保与科学意识。“参加传粉昆虫公民项目后,我走在路上都会更留意身边的昆虫。”该项目的志愿者邵宇告诉澎湃科技,“一次,公司绿化养护工看到一只毛毛虫,以为会蜇人就把它踩死了。我把毛毛虫拿到手里,告诉他这个是斐豹蛱蝶的幼虫,只吃堇菜属的植物,身上的软刺也不会扎人,并找出了成虫的照片给他看。”

“他说,没想到毛毛虫长大后会变得这么可爱,以后不会踩死它了。”邵宇笑道。

另一位志愿者张洁则经常带着女儿进行户外志愿活动,回收替换独栖蜂的芦苇管、给巢箱的杆子刷上凡士林、记录芦苇管里的蜂巢和生殖情况等。她认为,这能提升小朋友的环保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助于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