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徐校长在毕业典礼的致辞让我想起他的一篇散文。此文写于八年前,翻出来重读,不禁沉思。

这只飞机上的蚊子名义上绕地球半圈去了一趟美国,但实际上连机舱都没出过,没呼吸过自由清新的空气,又很可能被飞机再带回了原地。飞机上温度舒适, “食物”丰盛多样,蚊子可以叮头等舱的人、经济舱的人,还可以“品尝”黄、白、黑各种肤色的,胖瘦老少,乐此不疲,恐怕根本不会起心动念要从机舱冲出去,也想象不到外面更大的天地和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只蚊子。

当人们为蚊子惋惜时,它也可能在自言自语地暗喜:

“这里一定就是传说中的天堂了!温度舒适,气温芬芳,吃不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而且不用费劲儿,因为被叮的人基本都坐着不动。啊?有人说我傻,怎么不飞出去?我为什么要飞出去?飞出去有这么多人可叮吗?外面风大,我飞着多累啊!而且,飞半天都遇不到一个人,即便遇到了可能还穿得很厚,我都下不去嘴,叮不到肉。有人居然会建议飞出去?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我一边享用美餐,还不飞吹灰之力就到美国旅游了一圈,回去见到我女朋友,又能吹一番牛了!想想她羡慕的眼神,我就超级满足!我怎么这么聪明能干啊,真佩服我自己......”

这蚊子还让人不禁想起那位海边晒太阳的渔夫。

一个渔夫在海边晒太阳, 富翁看见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渔夫说:今天够吃了。富翁就说:你为什么不去买更大的渔网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渔夫说:然后呢?富翁又说:继续买更多的渔网,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啊!渔夫又问,再然后呢?富翁说:钱多了,可以雇人帮你打鱼,那你就可以在海边买个房子,天天晒太阳。渔夫说:我这不已经在晒太阳了吗?

这故事似乎是在挑战奋斗的意义。既然奋斗和小富即安都通往同样的终点,那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蚊子和渔夫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哪个是茧房或牢笼?是富翁的生活,还是渔夫的?飞机上的蚊子,更像渔夫,还是更像富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也可换另一个角度思考,关于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每个人都很容易囿于舒适区,在其中自得其乐,自在,佛系,或可美其名曰追求内在的平静和自由。而离开舒适区,如同那只蚊子飞出机舱,得放弃很多美味,面临很多未知的挑战,以蚊子的认知,想不出飞出机舱的理由,而人类却替他着急。

很多人,都像这只蚊子,处在各种舒适“泡泡”和“茧房”里,有的是地域的封闭,有的是体制的限制,有的是信息的茧房,有的是心智的围墙。

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不同于蚊子,因为活着不仅是吃饱喝足,还在乎一个叫“意义”的东西。而对“意义”的理解,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才能认识何为“意义”并追求它。

也有人说“人生并无意义”。究竟有无意义?我认为,这不是一道对错题,而是一道选择题。无法论辩谁对谁错,只是个人的一个选择。当你选择认为“人生有意义”,便选择了一种追求意义的活法,反之亦然。

所谓教育,本质是影响和引导。《说文解字》写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说, 教是传授技能和技巧,育是给教指明方向,“使作善也”。

“教育”的英语单词education源于古拉丁语,分解一下:e+duc+ation,e是向外的意思,相当于英文out of,duc是引导、引领,相当于英文lead,ation是词语后缀。Education的字面意思就是“将学生的天资引导出来”,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的天资、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区别于蚊子等低等动物和昆虫,是内在灵性和智慧可以被引导和激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引领“生命性”的转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引导。

教育和学习,对人而言,是终身大事;对国而言,是头等大事。郑永年教授说:高等教育、企业、金融,应该成为“新三驾马车”德鲁克曾说,“未来所有组织,都是学习和教育机构。”而我想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终身不变的职业身份,叫“学生”。这个身份,要求我们经常要处于“学习区”,离“舒适区”远一点,靠“恐慌区”近一点。

正如昨天毕业典礼上,校长引用荀子的话“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作为临别赠言。这12个字值得终身珍藏。人长了两只耳朵一张嘴,除了说,嘴还要负责吃。“听”是重要的学习途径,“以学心听”是一辈子需要修炼的本领。

海明威曾说,“人用两年学会说话,用六十年学会闭嘴”,其实,学说话和学闭嘴都是一生的功课,需要一生的练习。这一点千万不可学蚊子,还没叮上肉就嗡嗡嗡,结果招来一片巴掌声。

1. 《》,徐扬生,2016-05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