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通过语音播报获取环境信息躲避障碍的导盲六足机器人、帮助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恢复听力的人工耳蜗系统、让听障人士无障碍交流的同传字幕眼镜……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展会在汇爱大厦举行,大批助行、助视、助听类智能化辅助器具产品亮相。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成为助残的重要力量,对于残疾人而言,科技并不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它承载着无限的温暖和希望。

那么,残疾人如何才能享受这场科学盛宴?据记者了解,北京残联辅具平台补贴目录今年将进行调整,AR字幕眼镜、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均有望纳入互联网辅具平台,残疾人朋友将会以优惠的价格买到这些辅具产品。

截至目前,53.9万名残疾人在辅具平台注册,其中,44.6万人实际购买过辅具,申请辅具总件数111万件,产品成交总金额7.9亿元,政府补贴资金6.6亿元。

助残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创造残疾人美好生活,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应用部署、实施力度。

据记者了解,在党和政府高度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开辟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助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残疾人服务和工作领域加速应用,取得日益显著的效果。人工耳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已使我国近90%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学习。智能语音转换和读屏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正使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和盲人朋友能够与其他人群高效沟通,跨越数字鸿沟,融入信息社会。科技在改善残疾人生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正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以来,仅中国残联推荐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项目就有7个。已开展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针对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儿童开展了康复评估和适宜技术研究;针对脑功能障碍残疾人和老年人,开展了运动、认知功能评估和复杂环境康复训练平台研究;针对长期卧床残疾人,开展了智能护理辅具系统研究;针对视障残疾人开展了助视补偿代偿和康复训练技术设备研究;针对听障残疾人开展了复杂环境听觉重建、远程验配和手语双向翻译技术研究;针对残疾人在社区、大型综合交通场站等公共场所,开展了无障碍出行智能服务装备研究;针对残疾人体育,开展了科技冬奥残疾人训练技术和装备研究等。各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项目顺利推进,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在服务残疾人和赋能残疾人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比如“互联网+科技助残”相关项目的研发,已搭建起远程、移动、智能一体化辅具评估、适配、训练和效果追踪云平台,建立了我国最大辅具数据库,项目形成的“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模式在全国23个省210个示范点应用示范,已服务残疾人6万多人次,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0%;“科技冬奥”项目的研发,针对残疾运动员特点制定了一对一的分级评估、体能、技战术、心理提升方案,研制了训练测试平台及特种训练器材装备,为残疾人运动员提升冬季运动成绩提供了有力支撑。上述科研项目的实施在解决残疾人领域科技难题的同时,还有效凝聚了残疾人领域科技创新力量,吸引了25所高校、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6家科研院所、中国建筑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共82家单位参与到科技研发中来。

在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的同时,中国残联利用自身资源,设立各类助残科研项目,支持开展助残领域科技创新,近五年来,共设立科研课题300余项。

为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科技向善,如今成都一大批现代科技助残企业应运而生,科技助残已然成为落实新质生产力、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景。

展会现场,助力残疾人肢体康复的AI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残疾人改善功能障碍的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助力听力残疾人听到声音的国产化人工耳蜗、助力听力残疾人无障碍获取信息的增强现实技术、助力盲人“看见”图形的大幅面盲文及触摸图形显示技术、帮助上肢残疾人实现手部精细运动的智能假肢、帮助下肢残疾人自然行走的智能动力下肢假肢等各领域助残科技创新技术,均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残疾人服务能力提供了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上,穿戴着大艾AI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自由之态完成了火炬汇集的邵海鹏,他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带给残疾人的改变。

2017年一次意外导致邵海鹏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那一年,他只有24岁。6个月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此后,他穿戴着这个骨骼康复机器人用时9天,行走42.22公里,打破了“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如今,邵海鹏开始借助另一款可穿戴机器人进行行走康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外骨骼机器人上,邵海鹏长高了足足一米。对他来说,这段高差的含义不只是长度,还有科技带给他回归社会的勇气。

当前,信息、生命、制造、材料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突破,科技进步和创新正在为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及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