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只有牺牲最善良的那一个,才能风平浪静;一旦那个最善良的不愿意再牺牲了,就会被扣上破坏和睦的帽子。

感触颇深,在如今这个竞争日益增加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似乎越来越脆弱。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多少人带着“面具”示人,表面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可背地里却做些“肮脏”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里,往往越善良的那个人,最后越会被伤害。

所谓的善良就是那些在单位和家庭里被人认为“顾全大局”的人,可是这些人到头来,更多的是替人“背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事老张

老张家里兄弟俩,还是一对双胞胎,老张是老大,小时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毕业后进入我们单位。

可是比他晚出生20分钟的弟弟,却是游手好闲,常年混迹社会。

因为小时候弟弟的身体比较虚弱,父母对弟弟的照顾多一些,同样疼爱也多一些,所以就把弟弟养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人。

弟弟没有工作,父母又心疼弟弟,所以就让老张多接济一下,老张为了不让父母担忧,只好答应下来。

久而久之,老张也要成家立业,结婚后,老张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儿,坚决不再接济弟弟。

因为这事儿,父母也对老张不满意,还要断绝父子关系,而弟弟也上门闹,还把老张打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刘姐

刘姐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同学,家里姐妹两个,刘姐是家里老大。

刘姐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毕业后就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

妹妹后来嫁给了一个“小老板”,家里也算比较富足,刚开始一家人都很和睦,后来妹妹怀孕了,想要妈妈去伺候。

可是刘姐觉得母亲年纪大了,就决定去伺候妹妹,没想到的是,妹妹对这个姐姐“看不上”,处处刁难。

可是刘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面对妹妹的“冷言冷语”,只能“忍气吞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这两件事儿,无非就是哪有那么多“和睦”的家庭,无非就是有人肯“让步”罢了

其实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很多很多,就像那句老话“孩子你越不喜欢那个,最后就得依靠那个。”

为了“家和万事兴”,必须有人付出。

可是有没有想过,其实这是一些不良的传统导致的呢?

被惯坏的孩子,父母为了所谓的团结,总会找到那个愿意“善良”孩子,希望他可以让步。

这是一种非常扭曲的“价值观”:因为善良就要被牺牲,因为宽容就该被利用。

结果就是,被纵容的人越来越猖狂,被牺牲的人却只能“委曲求全”。

时间长了,所谓“家和”的梦必然会被叫醒,“和睦”的假象会被打碎。

当被叫醒的那一刻,现实会“赤裸裸”的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矛盾会被激化,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会陷入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和谐绝不是建立在牺牲某一个人的利益之上

我们应该仔细想一下,难道“家和”就必须要牺牲某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么?

当你决定牺牲谁的时候,是否就意味着你对别人的纵容,那样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害他?

和谐应该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大家共同努力,每一个人都要有自身的价值,大家“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和谐”才会永久。

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话“某某还小,你应该多让着点”;“你是大的,你就不能让着谁谁么?”

可是,当你真的被当做“牺牲品”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无论你牺牲的再多,在别人眼里还是“不够”。

这个别人或许是父母长辈,或许是领导同事,或许是亲戚朋友。

不管是谁,犯错的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没有犯错的人根本不需要为别人“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这样,真正的和谐才会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根发芽。所有人的权益才会真正的有保障,就不再会有人被“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