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初,欧洲局势日益紧张,战争阴云笼罩着欧洲各国,纷纷开始扩军备战,其中德国不仅需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还需要一些可以攻破要塞的重型武器。在1906年,克虏伯公司开始为德军研制一款口径达42厘米的重迫击炮,通常将它称为Gamma迫击炮(Gamma-Ger?t),其实应该划分为攻城炮或榴弹炮,官方文件里的名称是“采用16倍径炮管的42厘米短舰炮”(42cm kurze Marinekanone L/16),据称这个奇怪的名字与保密工作有关,让人误以为是某种舰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amma是一款战斗重量达到150吨的重型火炮(包括底座等笨重部件),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口径更小的305毫米攻城炮,击毁比利时、法国等国修建的要塞工事,如著名的列日要塞。原型火炮在1911年进行测试,1912年第一批Gamma火炮进入德军开始服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5毫米攻城炮

Gamma可以看作是305毫米“Beta”攻城炮的放大版,因此两款火炮看起来有些相似。Gamma不具备机动能力,它只能拆解后通过10节铁路货箱进行运输,每节车重量在20~25吨之间,加上炮弹、炮兵、卫兵等配置,一列火车只能运输一门火炮,伺候一门Gamma需要大约250名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使用前需要在预设阵地上建造一个混凝土平台,等待10天完全硬化后才开始安装火炮底座,铁轨直接修抵阵地后方,方便零部件和弹药的装卸。火炮采用16倍径身管,炮管长6.723米,通过螺纹炮闩闭锁,炮管射击仰角在+43°~+75°,方向射界左右各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炮使用可在轨道上滑动的龙门架辅助装填弹药,起初配备886千克的混凝土穿甲弹和760千克的高爆弹,它的射速较慢,不同资料数据不同,有的说5分钟一发,有的说8分钟一发,最大射程在12500~14100米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amma火炮作为一种特种武器,总产量只有约10门,一战期间还建造了18根备用炮管,单根炮管的寿命约1000发,它参与了一战前期对列日要塞的攻击,尽管出现过一些机械问题,但火炮总体上表现非常好,精度高且威力大,例如它参与进攻法国莫伯日要塞,只用了一天就结束战斗,随后接连攻克其他要塞,德军将它作为敌方重装要塞的“敲门砖”,非常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就是1914年被Gamma命中后的瓦夫尔-圣凯瑟琳堡垒,这座比利时堡垒拥有装甲顶,从照片可以看出用料非常扎实,可依然承受不住420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已经完全报废失去修复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空中力量的崛起,飞机既能从空中进行侦查,还能直接发起攻击,Gamma火炮不得不考虑安全防护,德军在一战期间给一些火炮安装了装甲罩进行保护,可以有效保护炮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动性差是Gamma火炮的一大弊病,并且它严重依赖铁路进行部署,为此克虏伯公司以它为基础开发了牵引版的榴弹炮,它被称为M装置,它还有个更出名的绰号叫“大贝尔莎”,其实Gamma有时也被这样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贝尔莎”安装的是11.9倍径的短炮管,这样做有效降低了整体重量,战斗状态下全重42.6吨,最大射程缩减到9300米,它虽然也需要进行拆解运输,不过可以用马匹分开拖曳各部件,只需要1天时间即可完成组装,效率提高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决“大贝尔莎”的射程问题,克虏伯公司后来又开发了30倍径的新炮管,它可以直接安装在“大贝尔莎”的炮架上,不过口径缩小到305毫米,发射333千克重的炮弹,最大射程16.5千米,从外形上就能看出它的炮管要细长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瓦斯托波尔前线的Gamma

这些宝贵的重型火炮大多在一战期间幸存,少量火炮因弹药提前爆炸导致损失,可作为战败国,德国不允许拥有重型火炮,因此所有Gamma火炮被拆解销毁或移交给战胜国,原本以为已经没有火炮幸存,克虏伯公司在一战后偷摸用搜集的零部件组装了一门,还研制了1003千克重的混凝土穿甲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瓦斯托波尔前线的Gamma

这门拼装火炮在二战前作为测试火炮使用,二战爆发后进入作战部队,原本打算用来攻击法国的马奇诺防线,随着法国快速投降而没有开一炮,1942年参加了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最后一次作战地点是华沙,该炮最终毁于盟军空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