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俊杰(中)和同事们在海岛开展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伶仃岛。

朝阳跃出海面,隐匿在万山群岛之中的外伶仃岛浮在一片粼粼波光中。迎着朝霞,陈俊杰打开了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这个习惯,他已保持了快10年。自打24岁那年回海岛工作,陈俊杰就扎根在这里,10年时间,他从一名村委会副主任成长为新村党支部书记;从反哺海岛的“归雁”,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头雁”。

回到海岛

从犹豫到成为海岛越来越好的建设者

“陈书记,我们刚才去海边走了走,现在过来找你聊聊天。”

“今天这么早过来呀,最近家里生意如何?”

这个身处商铺二层、面积不大的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会迎来诸多到访的“客人”, 而在陈俊杰眼里他们是“客人”也是“家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所以对于我来说,现在我们辖区内的居民都是我儿时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其实就和亲人一样。”陈俊杰说,自己出生在海岛,直至4岁才跟着奶奶到珠海老城区居住、读书,但每年放假都会回来岛上生活,和父母一起出海捕鱼。

毕业之初,陈俊杰并未选择重复父辈的生活轨迹,在珠海市区一家电信企业从事销售工作,逐渐融入热闹的都市。直到有一天,村里的老人找到他,鼓励他回海岛发展。

在海岛与都市的抉择间,陈俊杰也曾犹豫过,“没回来之前,我对海岛的印象还是小时候记忆中的那个样子,满岛都是蛇虫鼠蚁、杂草丛生。每天的供电时长固定4个小时,夏天遇到没法开风扇的时候更加难熬。”陈俊杰说,“但最终在前辈们的鼓励和影响下,我也想为我的家乡出一份力。”

2014年2月25日,陈俊杰再一次踏上海岛,与过往上岛探亲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将自己的事业与这片故土紧紧连在了一起。“踏上外伶仃岛的时候我觉得变化真的很大,无论是民生工程还是商业化的文旅项目,都有很大区别,比如以前两三天一班的轮渡,如今能做到一天6班;原来单一的渔业产业也变为如今旅游业、养殖业同步推进的立体化发展。”海岛的变化,让陈俊杰既熟悉又陌生。

回外伶仃岛工作第一年,陈俊杰被选举为担杆镇新村村委会副主任,2017年5月升任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村原来的办公服务地在庙湾岛,距外伶仃岛约14海里,搭快艇需40分钟,由于地域及交通不便,新村村委办公地点后迁移至外伶仃岛。

“以前居民都是开着没有顶棚的小船来往庙湾岛,如今海岛的条件越来越好,平时供居民交通出行的无顶棚小船也都换成了小快艇。”陈俊杰开心地说道。“这些可能都是一些小小的民生问题,但我的工作就是把它们收集起来,再一个一个解决,让居民的生活能够更幸福。”

十年间,无数次倾听、无数次行动让陈俊杰成了备受海岛居民认可和信赖的“陈书记”。

凝聚岛民

每月举办活动增进庙湾、外伶仃岛以及市区交流

夜色正浓、海风轻拂,浪花拍打着靠岸的渔船,缆绳摇摆间发出有节奏地碰撞声。突然,一声高喊划破了这个属于海岛的静谧夜晚。

“快!有人偷海鲜”……

2018年的一个深夜,陈俊杰接到村民举报,有人正在村里发包的滩涂地偷海鲜,他马上联系村应急分队的5名队员乘上快艇,循着光亮去围堵偷盗者。对方的船只一直不肯停下,强行截停成了唯一办法。

“顶上去!截停他们!”冒着风险,陈俊杰指挥快艇直接“骑”上对方的船,终于将其逼停,将他们盗取的几百斤海胆成功截下。“晚上视野差,还会遇到船只碰撞,肯定是很危险的,但涉及到村民的集体利益,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及时去制止。”

陈俊杰告诉记者,前些年庙湾的海域内时常出现外来船只偷盗海鲜的情况。“以前渔民们都是单打独斗,海岛管理也相对松散,大家都觉得这里是‘三不管’地带,没有人重视。”在陈俊杰的带领下,村两委持续加强组织管理,让村民们慢慢意识到海岛的每件小事都涉及到集体的经济效益,岛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村两委会还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增进庙湾、外伶仃岛以及市区的交流。“留在岛上从事传统捕捞业的大多是男性,很多老人和妇女生活在市区,大家的生活都互相脱节,我们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陈俊杰介绍,平均每月都举办活动,每次都有几十人参加,大家在互动中拉近彼此关系、熟悉海岛动态,不会因为没有生活在岛上而对这里有陌生感。

一心投入海岛工作的陈俊杰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但他觉得,“我们不是所谓的领导者,而是一个服务者,我们只是一架反映群众心声的桥梁,体恤解决老百姓需求的平台。”在外伶仃岛片区,陈俊杰探索建立渔村议事协商制度,将常住居民的日常诉求反馈到圆桌上,使意见反映人变为出谋献策人,最后变为问题解决人,把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权交给新村居民,增强居民在海岛治理中的主人翁精神。

这些年,陈俊杰把庙湾当作一个大家庭,用心建设、谋求发展。提到自己的小家庭,陈俊杰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长期留在海岛工作,他缺席自己孩子很多个“第一次”的片段:第一次会爬、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同样,他觉得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每次生病发烧他总是后知后觉。“我妈常说解决别人家的问题比解决自己家里的问题要多得多了。”陈俊杰不好意思地说道。

但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基层服务者,就是要守好群众生活的“最后一海里”。“一旦回到岛上,我总要把所有事情处理完了才能安心回去,”陈俊杰说,“海岛是工作更是生活,我们跟岛上的居民也是一家人”。

筑巢引“雁”

建“新村青年联系群”,发布就业岗位信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空心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新村尤为严重。很长一段时间里,年轻人离开海岛定居市区,不愿返回海岛工作。”在陈俊杰看来,整个海岛与社会发展有些脱节,主要还是因为年轻人太少了。

作为返乡发展的“头雁”,陈俊杰眼里的海岛相比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可为年轻人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便决定‘现身说法’,看看能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回家乡、建设家乡。”据了解,陈俊杰带领新村实施“归雁计划”,为18岁至35岁的村户籍青年成立“新村青年联系群”,提供村、镇的就业政策及岗位信息,实现了全村户籍青年的100%全覆盖。

村里的后备生力军不断充实壮大。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安排的年轻选调生、政府驻村干部等,也源源不断地为渔村的基层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这里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还是很好的,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样‘无聊’。而且在这里,我也能把更多地时间放在工作上。”刚毕业就挂职到村里的工作人员穆文强说,他已经在海岛上工作半年多了,1996年出生的他已经逐渐融入了海岛。

而与陈俊杰同年出生的陈伟尧也于2014年回到外伶仃岛工作,他承担新村村委会的财务工作,“我也是从小就生活在海岛上,岛上的居民都是我的朋友,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吃宵夜、散步,不出意外的话我会在这里干一辈子。”陈伟尧说。

在“头雁”陈俊杰的带领之下,“归雁计划”的正逐步吸引年轻人回到海岛。据介绍,目前已有5名“归雁”通过“归雁计划”回到海岛工作。

对于陈俊杰而言,回到海岛是都市生活的结束,也同时开启了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海岛之上,少了一分繁华多了一分静谧,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专注。这里是许多旅人口中的“梦幻之岛”,也是每一个在这里扎根的人努力打造的“梦想之地”。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赵雨琪 杨亮 实习生 田书凝 钱博雅 张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