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5期内容

晴朗的上午,阳光透过客厅的窗子,落到画纸上。画中天地寂寥、风雪交加,豁然间,簇簇红梅于山间盛放,鲜妍蓬勃的生机跃然纸上。

这是常娟娟的新作《梅景雪山图》,也是她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照。从年近半百重回象牙塔,开始接触国画艺术,到不久前首次举办个人画展,陕西“奶奶画家”常娟娟,用画笔挥洒出人生华彩。

常娟娟:我今年70岁,是陕西渭南人,从小就爱画画,见啥画啥,省下的钱都用来买水彩。之前上班,没有实现做画家的梦,退休后就把梦接上。

2001年,我得了癌症,做了8个月的化疗,身体不好,所幸还能画画。我发誓一定要画好,用这些画激励后代。

常娟娟在家中作画。邹竞一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娟娟在家中作画。邹竞一 摄

2002年,48岁的常娟娟报名老年大学,从头开始学习国画。有了寄托和追求,她不仅心态开朗起来,身体状况也不断好转。后来,她又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高研班,靠着扎实的笔法从3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常娟娟:毕业前,老师都说我有天赋,应该去专业的美院深造学习。后来听说西安美院举办进修班,我立马从渭南赶到西安参加考试。

在美院,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蹭课。老师们的年龄基本都比我小,我很想拜李才根教授为师。老师一开始不收我,我就在门口不走。第二天他就叫我来上课了。老师说,世上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常娟娟这么爱画画,这么执着的人,他要收下。

我和李老师的研究生同室学习,从一棵树、一块石头开始临摹。我好像被老师拎着,被这个群体拎着,所以对自己要求极严,生怕丢了老师、同学们的面子。

我不像同学们那样能拿到学历和学位,但我对画画有自己的感悟,想要表达出来。我画画很老实,经常就是带几个馍,在山上画一天,心神顺着胳膊流入笔端,画到天黑才回。

2013年3月,常娟娟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在李才根教授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了1.9万字的进修生学位论文,阐述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与当代山水画画面建构。论文被选编刊载于《中国书画报》。

2015年和2019年,常娟娟又查出两处肿瘤,尽管发现及时,也清除得较为彻底,但对一位老者来说,恢复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她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办一个自己的画展

常娟娟:办自己的画展,这一梦,梦了21年。除了画画,我从2012年开始用毛笔写日记,一当练字,二来记录学习的所思所想。到现在已经写完116本,再往前,还有用钢笔写的19本日记。我也有厌烦的时候,那时我就想,人们常说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我总觉得我活了下来,就是去证明这些老话是有道理的。

2023年10月28日,“抱朴守拙——常娟娟中国画作品展”在陕西省图书馆开展。在现场,常娟娟见到了不少美术圈的前辈,许久不见的同学也都从外地赶来看展。

常娟娟:我为画展准备了大半年,临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也最费神。石涛的《山水清音图》我临摹了15遍,他的用笔活得很,极难掌握。《黄山八景图》更难了,我反反复复临摹了一年。

《梅景雪山图》是我的一次创新,梅花傲雪凌霜,越是艰难困苦,越要顽强绽放,我喜欢这种精神,所以萌发了创作欲望。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虽然我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但也想要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到极致,简单、快乐而不空虚,用一生去追求艺术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月谈记者:贺占军 郑昕 邹竞一 / 编辑:郑雪婧

责编:褚孝鹏 / 校对:秦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