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陈婷 曹学平 深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羚锐制药官网

从披露减持计划到所有股份减持完毕,羚锐制药(600285.SH)大股东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5月14日,信阳新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锐投资”)累计减持羚锐制药股份1086.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92%。减持完成后,新锐投资不再对羚锐制药持股。5月8日,羚锐制药披露了新锐投资的减持计划,并称其是出于自身资金需求。减持前,新锐投资是羚锐制药第三大股东,由公司实际控制人熊伟控制。

无独有偶,去年11月,羚锐制药前十大股东之一的新县鑫源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源贸易”)历时半年完成所持全部股份的减持,鑫源贸易也是熊伟控制的企业,其减持是因自身业务发展规划需要。

除了公司股东,羚锐制药董事、监事也在今年3月披露了减持股份计划,且所涉管理层人员近三年来持续减持。

羚锐制药接连遭到减持的背后,其股价在近三年不断上涨。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16日收盘,公司股价自2021年5月17日以来累计涨幅为192.07%。2024年5月7日,羚锐制药盘中股价达26.89元/股,为当前历史最高点。

一边是股价持续走高,另一边是股东、高管频繁减持,这引起投资者对羚锐制药成长性不足的质疑。对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羚锐制药方面,公司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称已向领导转达采访需求。但截至发稿,记者未获得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控人两次减持

随着羚锐制药股价暴涨,股东们的减持价格也不断升高。

公告显示,新锐投资在2024年5月13日—14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减持价格为24.57元/股,总金额约2.67亿元;鑫源贸易在2023年5月5日—11月21日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约753.83万股,价格为15.76元—17.59元/股,总金额约1.25亿元。同为熊伟的一致行动人,其父亲熊维政(羚锐制药创始人)在2021年8月5日—11月17日集中竞价交易245.5万股,价格为11元—12.3元/股,套现总金额约2820万元。

截至目前,熊伟控制的河南羚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羚锐集团”)对羚锐制药持股21.48%,为公司控股股东,熊伟本人持股0.62%。随着新锐投资和鑫源贸易的退出,熊伟的一致行动人仅存羚锐集团、熊维政。

根据公开资料,2019年4月,熊伟接替熊维政成为羚锐制药董事长,此前其在公司任职市场部总监、贴膏剂销售部副总经理,羚锐制药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从历年数据来看,熊伟接手羚锐制药当年,公司营收增速已连续三年下滑,且告别两位数增长,增幅仅5.06%。

年报显示,羚锐制药主营骨科外用制剂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处方药,主要产品包括通络祛痛膏、活血消痛酊、壮骨麝香止痛膏、伤湿止痛膏;培元通脑胶囊、参芪降糖胶囊;舒腹贴膏、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咳宁胶囊、小柴胡片;芬太尼透皮贴剂(麻醉类产品)。

熊伟“掌舵”这些年,羚锐制药完成了营销平台整合,并组建大药房连锁公司,逐步形成药品制造、商业流通产业链发展格局,公司营收规模不断攀升。

年报显示,2019年—2023年,羚锐制药营收分别约21.57亿元、23.32亿元、26.94亿元、30.02亿元、33.11亿元,虽然增速在2021年回升至15.52%后逐步降至2023年的10.31%,但还是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净利润方面,从2019年的2.94亿元逐年增至2023年的5.68亿元,其间也维持两位数的增幅。

与此同时,公司核心产品销售有所突破。羚锐制药在年报中披露称,骨科领域,通络祛痛膏为公司独家产品;壮骨麝香止痛膏、舒腹贴膏等健康消费品在同品名产品中销量处于领先地位;心脑血管产品培元通脑胶囊为独家产品。

米内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羚锐制药的通络祛痛膏、壮骨麝香止痛膏、麝香壮骨膏、舒腹贴膏、伤湿止痛膏等5款产品,入选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贴膏剂TOP20品牌。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通络祛痛膏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两只老虎”系列年销量超10亿贴。

智研咨询于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国内贴膏剂的主要生产商包括北京同仁堂、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武汉健民药业、羚锐制药等,生产麝香壮骨膏、关节止痛膏、伤湿止痛膏、狗皮膏、伤湿祛痛膏等五大品种的厂家已超过200家。

上述报告显示,从市场份额来看,公立医药机构终端方面,贴膏剂TOP10产品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70%,全部为骨科止痛用药,其中有7个是独家产品,涉及云南白药、奇正藏药、羚锐制药等7家企业;城市实体药店终端方面,TOP15产品市场份额合计为83%,其中羚锐制药入围的产品数量最多,有5个,包括通络祛痛膏和“两只老虎”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销售费用占比超过45%

2024年一季报显示,羚锐制药营收同比增长15.27%至约9.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1.98%至约1.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0.1%至约4.14亿元,这一规模已超过近五年的每个一季度,占当期营收比重达45.5%。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羚锐制药的年度销售费用始终保持在10亿元以上,且逐年递增,2023年,这一支出达到约15亿元,是当期营业成本的约1.7倍。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为51.46%,此后逐年下降,但直至2023年仍维持45%以上。2018年—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增速分别为19.06%、3.82%、7.72%、10.09%、10.97%、4.18%。

记者查阅年报获悉,2018年,羚锐制药组建了河南羚锐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羚锐医药”),作为公司及子公司产品销售平台。羚锐制药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公司以羚锐医药为营销平台,采用经分销和直销两种模式进行产品销售,借助经销商、零售药店及电商平台,实现药品的推广。

近年来,羚锐制药在年报中对比同行业公司(包括济川药业、奇正藏药佐力药业等)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时始终表示,公司的费用率在行业中处于合理水平/平均水平。公司在2023年年报中称,未来将继续深化营销管理,进一步优化销售渠道和费效比,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分具体构成来看,“产品销售费用”是羚锐制药销售费用占比最高的一笔支出,常年占比达50%以上,2022年达到59.71%,金额始终在5亿元以上,且2022年及2023年均达到8.6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羚锐制药对于“产品销售费用”的性质和用途并没有给出具体说明,该公司销售费用的其他构成还包括广告宣传费、推广会务费、工资福利及统筹等。对照其他同类企业的信息披露,有业内人士猜测,羚锐制药的“产品销售费用”或为被大众广泛认识的“学术推广费”。对此,记者向羚锐制药方面求证,但没有得到回应。

在如此大手笔的销售投入之下,羚锐制药近年的毛利率却在波动下滑。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77.29%,此后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72.28%,2023年略有回升,至73.29%。不过,羚锐制药在今年一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8.85%至7.6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44.91%,主要是收到的现金回款减少,承兑回款增加所致。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2.57%,约为8.13亿元。

对比高企的销售费用,羚锐制药的研发投入可谓“微不足道”。2019年—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始终没能超过4%;2022年,羚锐制药增加研发投入,当期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5.08%至1.25亿元,已是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占比同比下降12.32%,今年一季度产生研发费用约2039万元,同比下降3.83%,占当期营收的2.24%。

值得注意的是,羚锐制药的资产负债率在2021年出现大幅增长,并在此后逐年升高。Wind数据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32.84%增至2021年的39.72%,2023年为41.35%,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为40.95%。

记者注意到,在羚锐制药的负债中,公司的其他应付款从2020年的约6.6亿元大幅增至2021年的9.1亿元,并在2022年及2023年突破10亿元,2023年达到12.78亿元。

根据年报披露,2022年年末及2023年年末,羚锐制药列示的其他应付款中包含一项“计提产品销售费用”,期末余额分别为7.42亿元、9.23亿元,是公司其他应付款的主要构成。记者查阅往年年报发现,公司其他应付款中的“计提产品销售费用”在此前被公司披露为“预提费用”,其在2019年年末的余额为3.08亿元,此后逐年增长。

点击大图 |多孩,补贴!高学历,补贴!又一城大动作!

点击大图 |“残骸已找到,没有发现幸存者”,现场画面曝光!

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