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挖苦求职者被封号”并非小题大做

戴先任

“这只是押金,还不是学费,就拦住你了,你还能做成什么事?”据5月19日《法治日报》报道,在某网络招聘平台,求职者竟遭招聘企业挖苦。平台将企业封号处理后,企业诉至法院。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这起案件,判决驳回企业的全部诉请。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上述挖苦算不上有多伤人,为此将招聘企业封号处理,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实际上,求职者对押金心存疑虑并开口询问,是其个体自由,招聘者借此挖苦求职者,显然逾越了言论自由的边界。而现实中,“押金、保证金”陷阱在求职市场确实较为常见,一些招聘企业、不法分子借此为求职者“挖坑”,求职者对此十分警惕,也是防范意识较高的一种体现。

挖苦求职者,其实是求职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现实中诸如对求职者百般刁难、询问求职者婚育状况、毫不遮掩地搞职场歧视等现象屡见不鲜,求职者苦不堪言。此番事件再次给广大招聘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时刻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劳动者。相关部门则要加强对招聘企业的监管,畅通求职者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

近年来,网络招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本案原告在网络招聘平台发布超出经营范围的岗位信息、发表贬损求职者的不当言论等,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假借招聘之名收集应聘人员简历,再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并收取佣金等。

因此,规范网络招聘市场迫在眉睫,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求职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在明确其相应资质的基础上,依法依规惩治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的无良就业服务机构和招聘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招聘市场不能成为求职者的“就业陷阱”“权益黑洞”。只有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市场秩序,才能让网上求职的体验更好,让网络应聘真正成为就业的好帮手,实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者、用人单位的多赢。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