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近5年的考古发掘,现在武王墩主墓被认为是战国末期楚国王级墓葬,从今年4月初进入墓室文物提取阶段,已提取编号文物3000多件。其中,在西侧和北侧椁室内,出土多件琴、瑟、笙、鼓等乐器残件。《诗经》里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优美的记述,这些文物的发现,有望再次拉近人们同远古场景的距离。

随着考古发掘推进,武王墩大墓9个椁室的功能已经明确,其中北室承担“乐府”职能,西室拥有乐舞出行场景,因此,在这两处椁室内,发现较多的乐器文物,其中就包含漆木琴瑟残件,从目前发现看,以瑟居多,部分古瑟残件上,还保留着弦孔、瑟枘、岳山等构件。在实验室内,考古队员已经初步完成琴瑟残件的清洗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瑟的保存状况总体来说还可以。但是上面的弦,目前是没有发现,有个别的地方,我们在枘上面还可以看到一些纺织品的缠绕,这个纺织品是用来固定弦的。根据以前楚墓出土的话,应该主要是丝弦为主。我们现在也在清理和鉴定,根据可以拼对的来看,主要是二十五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瑟是古老的弦乐器,文献《释名•释乐器》记载,因“施弦张之瑟瑟然也”,因此得名“瑟”。先秦时期,我国乐器已较为多样,根据乐器的不同质料,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大类,也就是“八音”之说。而瑟就包括在丝中。专家介绍,从文献记载看,东周时期人们对琴瑟比较推崇,战国中后期开始,琴瑟音乐已经非常流行。得益于楚国墓葬多为饱水低氧环境,墓葬埋藏深且封闭性好,有机质的琴瑟才得以保存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瑟是我们这一次在武王墩墓发掘的乐器里面,应该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乐器。这个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到这个时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就是从钟磬乐向琴瑟乐的转型时期。它的发音相比于钟磬来说更为优美,所以到了战国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听琴瑟的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代推行礼乐治国,在六艺教育中,礼乐文化尤为重要,瑟作为礼乐并重之器,成为士阶层的必学课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礼和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很重要的维度,根据文献的讲法,礼叫主异,因为礼是讲究差别的,讲究不同的等级序列的。乐是主同,乐更多的是讲究一种和谐,讲究一种同化。通过音乐达到人内心的平静、达到自我的修养,进而达到国家治理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氏春秋》记载,舜鼓五弦之琴,以来阳气。若琴瑟相合,则以调阴阳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琴瑟和鸣寓意和谐。因此,《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优美诗句,借琴瑟表达古人对美好、对爱情的向往,含蓄委婉,又真诚热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 张治国:首岳和尾岳目前也好多都保存着弦的这个孔,在岳上也都会保留,一些枘也都有所保留,我们根据这些散落的,将来尽量可能把它修复完整。

战国音乐分“内外”历史记载有实证

除了琴、瑟等乐器,武王墩大墓还出土了一对儿“阜平君铭文铜虎座”,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某种乐器的底座。最令考古专家关注的是这对儿铜虎的颈部,都有一列青铜铭文,除了明确写着“阜平君”,还有“外乐”两个字,成为战国时代音乐有“内乐”“外乐”之分的实物证据。

在武王墩大墓被盗追回的77件文物中,这对儿“阜平君铭文铜虎座”,被定为一级文物。两只老虎造型敦厚写实,圆耳直立向前,像是在聆听着周围世界的响动;或许是因为伙食优渥,脸上的肉沿着颧骨坠到了嘴角;虎牙健硕,大嘴咧开,从正面看,就像是在对着你憨笑,威严与呆萌兼而有之;四肢粗壮,虎爪半露,定格了它在用力支撑重物的瞬间。两只老虎,通长约47厘米,通宽约17厘米,通高都为27厘米,差异体现在体重上,一只重20.665千克,一只略轻,有19.035千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是,两只老虎后颈带有铭文“阜平君外乐虎虡”,“阜平君”“外乐”这两个关键词,成为考古专家发现历史的重要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阜平,在历史地理中是可以考证到的,根据推断在今天的赵国,阜平君应该是赵国的某一个封君。武王墩这个墓主人如果是考烈王,考烈王在秦国当了多年的质子,后来在春申君的协助下逃归了楚国。之后,有一个赵国人叫李园,这个人就把他的妹妹通过春申君献给了考烈王。所以,他和这个赵人李园之间可能有这样的一些联系,是不是因为这个渊源的关系,赵国的一些器物随之就进入楚国的王室里面去了。因为楚国封君里面,已知的文献里面没有看到阜平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介绍,铜虎铭文在字体上,与楚国文字差别很大,其风格更接近中原的三晋地区。因此,专家推测,“阜平君铭文铜虎座”出现在楚国王级墓葬中,也可能是赵国赠送的随葬礼物。如果说“阜平君”三个字是考古专家追踪历史人物故事的指路标,第二个关键词“外乐”则是发现战国时代诸侯国音乐体系的实物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 张闻捷:通俗地理解,外乐就相当于朝堂或者宗庙的外朝之乐。内乐,可能就是类似于内庭之乐,休息的时候听的音乐。因为以前所有关于外乐内乐的记载,只见于典籍文献中,都认为它只存在于汉代。这个虎座上面清晰地写着外乐,另外一套漆木虎座写着内乐,是我们这次比较大的一个惊喜的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套文物的出土,帮助学者发现一段消失的历史。专家介绍,在先秦时代的礼乐中,外乐适用场合庄重,可能偏于正式典雅;而内乐用于私人场合,可能更加轻松惬意。尤其是武王墩主墓北侧的两个椁室,其盖板墨书文字明确标明了一个为“乐府”,另一个为“北中乐府”,这两个官署机构是否掌管着“内乐”与“外乐”,成为考古专家新的研究课题。

(总台记者 艾达 张立雷 王帅 王宁 佘利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