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土味,才是基层文化的纯正味道;默默去奉献,才能品出基层群文工作者的香甜甘美。”这是潘东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四十年如一日,用一腔热情坚守基层文化事业的最好诠释。

潘东升,自幼喜欢文艺,现任定陶区文化馆馆长。43年来,他扎根基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农村文艺骨干,组建农村文艺团体,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把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追求,文化阵地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文化事业才能繁荣昌盛。”潘东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摸清群众文化需求作为突破口,沉下身子深入调研,先后收集梳理群众意见和建议1850余条,并制定了快捷方便的群众文化服务目录,通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每年,他坚持下基层超过120天,每次下乡辅导或演出,都会尽量延长时间。经他指导的反映农村生活的《十里香》《后悔药》《奶奶看宝宝》等优秀作品,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为了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潘东升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将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使文化供给对上农民胃口,让文化真正“送下去”“种下来”。为打造基层文化品牌,他帮助基层组建了范蠡大平调、半堤两夹弦等24个庄户剧团,打造西瓜节、玫瑰节等11个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现在我们全区共有900余支文艺队,吸纳了3万余名农村文艺骨干,累计原创歌曲、戏剧、曲艺等群众性文艺作品150余件,组织各类文艺演出1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260余万人次,在农村形成了文化有阵地、有声音、有特色、有环境的发展新格局。”潘东升说,他们现已建立健全了以文化馆为龙头、以镇街文化站为枢纽、以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点的农村文化网络,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农村文化服务大平台。

此外,为了创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平台,潘东升率先在全区建立了一个区级和11个镇街文化信息交流微信平台,可以让群众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文化政策和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吸纳6万余人参与,已成为干群交流文化信息、加强沟通联系的“快速通道”。

一直以来,潘东升辛勤耕耘,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创作了大型古装剧《散金亭》、歌曲《玫瑰之约》《幸福的歌》等各类群众性文艺作品100余件,为地方文化事业贡献了力量。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非遗”保护先进个人、山东省文博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文化馆“榜样人物”、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菏泽日报记者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