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接受“口述历史”发起者唐德刚采访时,曾经对许多历史人物给予了评价。

他的口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但唯独冯玉祥,只要一提起来,他就会变得很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玉祥

他当时说道:

“冯玉祥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的做法非常不认可,我是向来不做这种事的。他专门说谎,嘴里几乎没有实话。结果他既欺骗了自己,也没有别人肯相信他,所以他最终才会失败。”

冯玉祥在大多数历史学家口中的评价,还算是比较正面的。那么为何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会如此负面呢?他们是否有什么私人恩怨呢?

郭松龄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乱得如同戏剧,可能今日两个人会亲如兄弟,甚至结为儿女亲家,明日可能就能反目成仇,反之,也同样是如此。

在战场上,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所以相互间很少下死手,不过,这些人中并不包括冯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阀混战时期

冯玉祥在最早时,只是活跃在西北、河南地区的一名军阀,与奉系关系不大,但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手,冯玉祥就给奉系送上了一份大礼。

当时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的“盟友”:直系“玉帅”吴佩孚,正与张作霖在山海关激战,关键时刻,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直接抄了吴佩孚的后路。

结果,本来占据优势的直系失去了后盾,只能被迫后撤,而这次后撤最终演变成了溃败,吴佩孚被冯玉祥和张作霖联手夹击,搞得元气大伤,从此退出了军阀争霸的序列中,奉系也因此掌控了北洋政府,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

可以说,奉系的强大和成功,甚至能入主北京城,冯玉祥的功劳不小。

但是,两个人的矛盾,也从这一刻开始,双方都有着控制北京和北洋政府的想法,但是最后的桃子被人脉更广的张作霖摘得,冯玉祥自然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作霖和日本人合照

于是,他们之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张作霖的阵营中,也并非铁板一块,郭松龄,就是一块可以撬动的基石。

郭松龄多谋善断,是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的老师,也曾是张作霖的大红人。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张氏父子将7.5万奉系精锐全部交给郭松龄指挥,这支军队,是奉系经过“整军经武”,努力多年打造出来的精锐部队,是张作霖留给儿子的家底。

郭松龄能掌握这支军队,可见其受信任的程度。

此时的郭松龄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容共”政策非常支持,但是,张作霖却在对外政策上始终与日本人走得近,且对共产党敌意较大。

由此,郭松龄对张家父子非常不满,心中种下了反叛的种子。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在发表反奉宣言后,便掉过头来杀向奉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松龄

一时间,多路奉系军队崩溃及时附和响应,搞得张作霖措手不及,但是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他和几个心腹将领在家宅开会,甚至动了通电下野的心思,关键时刻,一位郭松龄帐下的团长误了事,才让张作霖逃了一条命。

郭松龄虽然对张作霖不满,但是大家同僚多年,尤其是他和张学良的情感,这件事还不至于闹到兵戎相见,而这中间也有冯玉祥的影子。

冯玉祥

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饱受奉系排挤,且自己也是十分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因此在得知郭松龄和自己一样,两人都对张作霖不满,于是便开始了拉拢。

冯玉祥的妻子李德全与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在二人之间充当了联络员的角色,最终,二人在1925年11月22日签订了《郭冯密约》,达成了共同反奉的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松龄与韩淑秀夫妇

从这个《密约》之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冯玉祥的手段,其中,除了一些“普及教育”、“改善劳工生活及待遇”、“开发边疆,保存国土”、“不许卖国”的官话之外,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原奉系地盘的划分。

其中,东三省及蒙古地区归郭松龄,而天津则是由冯玉祥自由出入,同时,郭松龄还要出钱,帮助冯玉祥改造西北军。

至于奉系在直隶、热河一带的土地,则是交由另一位立约者李景林治理。

从中可以看出,郭松龄一人出力,却是三家在一起共享成果,冯玉祥相当于动了动嘴,就得到了天津和军费。

不过,郭松龄在订约期间,对人性的考虑不周,结果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奉军

随着《密约》的签订,直隶和热河归了李景林,此人原本在直隶坐镇,对张作霖也有不满。

郭松龄反奉时担心力量不足,所以力主让李景林也加入《密约》,但实际上,李景林不管是对郭松龄还是冯玉祥,都不太信任,怕他们做大之后打自己。

所以他虽然入约,但是却推说家人都在奉天,不肯签字,只能口头承诺,这也给他后来切断郭松龄的后路和补给,留下了一个口子。

同时,李景林还和日本人交往很深,日本人和郭松龄的矛盾很大,他们也随时都有可能,通过李景林搞一些小动作,将郭松龄做掉。

可以看出,《郭冯密约》在签订之初,已经是危机四伏了,而偏偏身为缔约方的冯玉祥,还有自己的小算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