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三国故事中,诸葛亮以其聪慧机智而闻名,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战役,尤其是那场赫赫有名的“空城计”,几乎人人皆知。然而,有趣的是,这计谋的受害者却是三国最终的胜利者司马懿。历史专家推测,司马懿或许早已洞察到了诸葛亮的心计,但他为何仍选择被动接受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着极其精妙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街亭失守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连续攻陷了三座关键城池,这样的军事进展让资源匮乏的蜀军感到非常焦虑。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压力,诸葛亮不得不想出了一招应对之策,即著名的空城计。结果证明,这计谋相当成功,让蜀军得以暂时延续他们的生存。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连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都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那么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为何会看不透呢?更何况,即便中了埋伏,司马懿仍然有很大的胜算,因为根据合理推断,蜀军的残余战力并不足以构成威胁。只需铲除诸葛亮,蜀汉基本就宣告覆灭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的战术成功背后的真正受益者,并非表面上输家的司马懿。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旦诸葛亮身故,司马家便失去了在曹魏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为何如此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懿深谙“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深知,曹家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不信任他,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曹家手中。而司马懿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作为一个与诸葛亮抗衡的智谋家。如果诸葛亮不复存在,司马家将面临存亡之危。尽管空城计的设局尚未成熟,但强行除掉蜀汉将过于抢戏,可能会断送司马家的未来。因此,司马懿宁愿选择被蒙蔽,以反向思维获取曹家的信任,最终他也成功熬过了这场危机,赢得了胜利。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司马懿虽外表宽和,内心却充满了猜疑,但他却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在曹操时代,魏国曾在淮南地区进行屯田,不过仅限于民屯而已。直到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司马懿在对吴国作战时,开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地区建立军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