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为吾民建筑精神之主要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乃可作进步之发展。

——吕彦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3月31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署名为“曙风”的社论《国人应以建祠堂庙宇之热诚来建国父会堂》。在这篇社论中,作者通过与过去的祠堂和神庙相比较,将中山会堂提升到一个国家象征的高度:

中山先生为中国之元勋,他的自身,已为一个“国”之象征,而为他而建会堂与图书馆,定可把国之意义表现无遗。

家族时代的人建祠祀祖,今日非有国无以生存,然则我们何可不建一纪念国父之祠也;神权时代的人,建庙以拜神,今日非革命不足以图存,然则我们何可不建庙以纪此革命之神也;昔日祀祖、拜神,今者爱戴国父,纪念革命之神同是一理;不过今日的热诚用在更有用的一方罢了,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征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各界人士的响应,同年4月13日,胡汉民发表《总理逝世后胡展堂先生致海外同志书》,其中写道:

粤省自十二日起,各机关均下半旗一月,官吏缠黑纱,停宴会一月,农工商学各界,均一致表哀悼之忱,并由哀典筹备会议决:四月十二周历之日,在东郊开全体追悼大会,募捐五十万,于西瓜园建纪念堂图书馆;另筹巨款,在粤秀山建公园。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纪念堂最初选址西瓜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经过各界讨论,最终确定以旧总统府作为纪念堂的地址,并通过与西瓜园进行地价交换方式落实下来。

1926年9月,吕彦直获得纪念堂纪念碑竞赛图案首奖;1928年3月,纪念堂正式动工兴建;1929年1月15日,纪念堂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10月10日,中山纪念堂落成,举行开幕典礼。《广州民国日报》在报道中详细提到开幕当天的情形——

布置伟丽:事前中山纪念堂建筑委员会已布置完备,极为壮丽。头门高搭牌楼一座,悬横题一幅,用生花砌成“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开幕典礼”等字,两边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一副。由头门至纪念堂内两边,用长绳牵挂周番旗、电灯串,堂前铁旗杆上挂党旗一大面,随风飘扬。堂内地下楼上满置西式座椅,台上壁悬用白布写字之总理遗嘱一大张,两边伴以党国旗。遗嘱之上,置总理遗像,两边置座椅,中置主席台,安播音机。国府派参军黄惠龙、邓刚等四人,佩指挥剑站台上,主理行礼事宜。堂之左两拱门置办公台数张,派女学生招待。凡有客到,均须签名,及领纪念证章一枚,布置异常伟丽。

到会人物:查是日晨八时半,各要人及各界来宾鱼贯而至,到者汪精卫、孙科、林森、古应芬、萧佛成、李宗仁、唐生智、陈济棠、邓青阳、陈策、邓泽如、林云陔、陈树人、经亨颐、陈璧君、刘纪文、李文范、陈友仁、程天固、省府各委员、各界团体代表共有数千人,先后莅止, 堂前及左右平台几为之满。行礼时到者仍络绎不绝。开会时由孙科主席恭读总理遗嘱后,孙主席即揭幕(奏乐),揭幕毕,由邓泽如将堂之正门匙交与孙科接收,行开门礼,再由程天固引导前往开门,然后登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建造一座能容纳5000人聚会的特大空间与体量的中山纪念堂,仅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木结构是不可能的。吕彦直的设计团队大胆地采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中山纪念堂大空间的主体结构,使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纪念堂变得坚如磐石。

其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外表下,巧妙地隐藏着近现代先进的建筑结构。建筑师吕彦直开创性地使用了八角塔楼的形式作为建筑的主体形式,并赋予远超传统建筑的空间尺度和相当复杂的新时代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中山纪念堂自落成以后,成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其追随者革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据不完全统计,自1931年11月至1933年5月,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与孙中山及其追随者有关的重要纪念活动和大会仅《广州民国日报》的记载就有25次。

与此同时,广州市工务局在1931年12月2日发布了在纪念堂碑界内不准擅自建筑的通告,进一步凸显了中山纪念堂的神圣地位。

(本文及文中图片整理自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编《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图说》)

【荐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图说》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编

这是一部关于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图说,从“建筑环境”“建筑工程”“建筑艺术”“建筑专家”四个方面,全面解读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之美。

广州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动工,1931年落成,由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是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主体建筑采用西方先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构筑了世界建筑宝库中的这一瑰宝。

全书以图为主,包括历史资料图片、设计图纸、纪念堂现状建筑图片共400多张,从视觉效果上充分呈现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独特之处和建筑艺术之美。配合简明文字串联说明,使人快速明了这一伟大建筑从设想设计、施工建造到最终成形的整个过程。书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第一手图文资料,很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供稿 潘子扬
编辑 廖文静
来源 羊城晚报出版社